园生态环境林论文BG真人范文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3-04-24 20:57:01    浏览:

[返回]

  BG真人当前各国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是向着自然化、森林化、人文化方向发展,而园林设计的中心就是人在自然中生活,自然更贴近人。认识到植物生态环境的存在与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这样以研究人类与自然间的相互作用及动态平衡为出发点的生态园林设计思想便开始逐步形成并迅速扩张。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如互惠共生、化学互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和竞争等作用)为指导而建设的绿地系统。在此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其不同生态特征的植物能各得其所,从而可以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养分和水分土地空间等环境资源,彼此之间形成一种和谐有序、稳定的关系,进而塑造一个人类、动物、植物和谐共生、互动的生态环境。随着城市园林建设的迅速发展,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让人们有了进一步认识。建设生态园林是园林发展的必然方向,即在园林建设当中,模仿自然生态景观,通过艺术加工,创造出既美丽又具有降尘、降噪、放出氧气等多种生态功能的园林景观。一些具体的做法,如在园林中减少小品、道路、广场等,以植物造景为主,增加群落景观在园林中的应用。

  建设生态园林以植物造景为主,木本植物为骨干的生物群,由乔木、灌木、草本、低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综合而成的微观人工植物群落,又包括植物的相互联系的生态网络,涵盖了宏观城市系统,发挥了吸碳吐氧、调节温度与湿度、消噪除尘、杀菌保健、吸收有害气体、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发挥绿地水循环、防震避灾等生态功能。

  高品味的园林绿化是一幅美丽的立体图画,不仅有点线面的合理运用,还要有四季特色的变化,它是巧夺天工的人造大自然的再现,使人在其中有融于大自然之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将自然与历史文化紧密联系,是人造景点应注意的,能否画龙点睛,使历史人文景观与周围环境或其他方面协调,并符合人们的审美情操及心理要求,要经充分论证才有说服力,被人们所接受,景点宜恰到好处,忌贪多、太杂。(四)对短中长期各项绿化指标进行认真计算

  包括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率、立体绿量、多层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及灰尘和是否符合生态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决定是选择单一的草坪还是乔灌木与林下草坪相结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现象,使草坪与树林相得益彰。

  实践证明,以什么树作主体,配置什么树都有讲究。我们见过用小叶黄杨作马尼拉草坪镶边最后全被吃掉,小叶女贞绿化草甲壳虫大暴发难以根除,红花酢浆草与樟树相互加重红蜘蛛的危害,一种树比另一种生长快最后另一种树被挤占,外来树种完全取代乡土树种等配置不当的现象。不同植物在一起要考虑相互间的生长速度、影响能力、阴阳性,观花、果、叶的树如何映树,病虫害的交叉性,同种树的连片与分隔的统一,病虫害防治的难易程度,耐湿耐旱性等都是选择树种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乡土树种生命力、适应性强,能有效地防止病虫害大暴发,常绿与落叶树分隔能有效地阻止病虫害的蔓延,林下植草比单一林地或草地更能有效利用光能及保持水土。

  不同设计方案的园林绿化,建设成本和维护管理费用不尽相同,很多本是比较好的规划设计,由于建设成本和建成后维护管理费用超过单位经济实力,只有低水平维护,最后观赏效果不理想,很多应有的功能丧失,有的草坪被杂草挤占,绿化带太多难以很好修剪,蛀茎害虫易危害难以防治等,很多中小城市的运动场也按高标准建植草坪,不管是建坪费用还是将来维护费用都跟不上,最后仍达不到高水平运动场地的要求。我们近几年的经验是既发展一部分高档次、管理要求高的绿化景点,也积极探索大众化、低成本、低维护费的绿化方法,并不断推广,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设计时对植物根据性状的合理选用,论证其管理费用高低,有利于绿化单位更好地达到绿化效果。

  经过充分论证的设计,并非十全十美,或无可辩驳不可更改的,应该留有选择余地,同时尽管原理相同,不同人的风格也不同,形式也有差异,都有可行之处。自己的设计尽管经过论证,亦难免有忽视或不当之处,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及论证拿出来供建设单位及同行研究,对其进行修改、补充、删除,吸收别人合理的意见,最后尽可能地完善设计方案,在实施中还能达到具有可操作性的理想效果。这既给别人以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使用单位能一目了然各项指标要求,也使自己的设计水平得到提高。

  总之,对园林设计论证应加强其管理,规范其内容,使其制度化,与设计一同受到重视,相互结合,有效地对设计形成补充,完善设计工作,保证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最后,需要说明园林设计不同于其他非生物性建设的设计。园林道路、土方、休息建筑之外绝大部分是活的植物世界,植物受自然环境因素的主使而生存,因此方案的论证对于许多不可知的自然界变化是难以预估的,所以论证后的规划在实施中也会发生变化,不可不加以注意。

  论文摘要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要注重园林景观的艺术性、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并突出园林规划设计的前卫性,重视园林景观的人性化设计及生态性设计等基本理念。同时,在设计中要考虑经济合理性的原则,以最少的投入创造出宜人的的景观环境。

  园林景观的美学功能和艺术性是园林规划设计的目的之一。当景观设计解决了园林景观的技术课题与使用功能,艺术便成为其永无止境的追求。当园林景观在其功能基本一致时,园林景观的艺术设计风格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这种园林景观就能受到人们的欢迎,通过人们在心理上对这种设计形式的接受,以便实现设计师在经济、道德、大众审美等方面的影响,强化所设计园林景观的社会认同感。因此,在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中,强调基本理念在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性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园林规划设计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以实用功能为目的再创造。艺术形式层出不穷,纯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艺术家们吸取了电影、电视、戏剧、音乐、建筑、自然景观等的创作手法,创造了媒体艺术、行为艺术、光效应艺术、大地艺术等一系列新的艺术形式,而这些反过来又给其他艺术行业的从业者以很大的启发[1]。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从一开始就从现代艺术中吸取了丰富的形式语言。而对园林规划设计中影响最大而且稳定不变的主观因素是人类的感官对园林景观的感觉。因此,自然景观也好,文学绘画也罢,对于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以三维空间为主的园林景观视觉毕竟是其核心基础。从现代艺术早期的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到后来的极简艺术,每一种艺术思潮和艺术形式都为设计师提供了可借鉴的艺术思想和形式语言。因此,园林规划设计既要考虑园林景观的使用功能,同时还要考虑园林景观的艺术性,我国园林规划设计艺术正是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综合。

  园林规划设计离不开生活,并与历史和文化相联系[2]。一个国家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都是以本国的民族文化底蕴作为背景的。对于园林景观的艺术创作,如果没有传统的、历史的、文化的、人文的东西,就不可能成功。中国园林是世界三大古典园林之一,对世界园林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我们还要接受现代园林的设计理念,结合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进行创造,以促进中国具有世界性、有中华民族艺术特色的园林规划设计学科的迅速形成。

  园林规划设计既然是艺术,就要有一定的时代性。在最近的半个世纪中,艺术设计从一开始就扮演着前卫的角色。园林规划设计发展至今,无论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城市的发展,园林规划设计都起着先锋的作用[3]。因此,作为园林规划设计师,必须把握住那些相对稳定而不变的园林规划设计元素,并能接受新的设计元素,包括新理念、新材料,紧跟时代的发展。事实上,要设计一个好的园林景观,不管其形式有多么新颖,如果没有传统的精华,没有未来的展现,就很难能成为打动人心的艺术珍品。

  园林规划设计的意境美是指通过园林景观的结构、图案和文字所反映的情意使消费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园林景观的意境产生于园林景观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客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当然,不是所有园林景观都具备意境,更不是随时随地都具备意境,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所以意境是我国多年来园林规划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中国园林景观外形设计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4]。通过这种意境的创造,在空间物质化的表现与无限的联想之间,以空间、形体、文化、寓意所呈现出的信息载体,它涉及这样一种理念:即存在着一种超越个人理解力并能借助于一种中间媒介达到的群体共通的普遍的状态。挖空心思,想尽办法,来寻求、创造、组织、表现这些中间媒介,这是工业规划设计中最为基本而重要的工作。

  人性化设计理念就是以人为中心,设计师从关注园林景观转移到关注到园林景观的使用者上来,以设计出更人性化、使用更便利、使人愉悦的园林景观为重要目标的设计思想。使人愉悦是人性化设计的审美原则,使用过程中使用者感受到设计的精巧而产生愉悦感,同时,将这种愉悦感升华为一种审美意象,从而真正体现出设计为人、以人为本为中心的人性化设计思想。园林规划设计其主题是人本身,设计的使用者和设计者也是人本身,人是园林规划设计的中心和尺度。因此,把心理学、行为艺术等学科引入到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研究设计的目的与人的行为在不同人、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的互补关系,扩展园林规划设计的内涵。分析现代成功的园林规划设计实例,不管无心还是有意,所有的设计大都取自人们对于大自然的印象,取自历史上由于完全不同的社会原因创造出来的园林景观。

  由于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生态环境逐渐恶劣,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促使人们站在科学的视角上重新审视景观行业,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人本身来自于大自然、属于大自然,只不过是由于生活和工作将其强行分开。人是需要回归自然来放飞心情、解除疲惫、张扬个性的,户外园林景观是居住环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只有可参与性的景观才能让环境与居住最大限度的融为一体。因此,充分考虑到园林景观环境对人心情的影响力,注重实用、生态、功能、观赏性紧密联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5]。正如斯坦利怀特所阐述的那样,“如果我们的设计能含纳草地、森林和山,那我们能占据的景观将富含原土地之奥妙。景观特征应被加强而不是被削弱,而最终和谐应存在于一个复合体上,这些人为化的景观是最动人、最可爱的,只要景观的结构和灵魂能被保留,我们就会感到快乐和兴奋。”

  因此,园林规划设计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和项目条件BG真人,把所设计的园林景观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与当地的民族信仰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并恰当地融入现代元素,同时注重成本,从而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优美动人的园林景观。

  [1]张冰,王小平.浅谈园林艺术民族风格的形成[J].新疆职业技术教育,2006(3):78-80.

  [2]周武忠.中西古典园林艺术风格比较[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90-94.

  [3]朱建宁.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意义[J].广东园林,2005,28(2):6-13.

  [4]张蕾.对我国传统园林认同危机的再思考[J].中国园林,2006(9):61-63.

  把美的学问归纳起来并形成一门学科就叫美学。而美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学科出现却只有近2个半世纪的历史。240多年以前的1750年,普鲁士哈列大学的鲍姆嘉通教授以《埃斯特惕卡》的书名出版《美学》第一卷,他把“埃斯特惕卡”界定为感性认识的科学。鲍姆嘉通强调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鲍姆嘉通被称为“美学之父”。除了以上鲍姆嘉通教授提出的美学理论以外,历史上对美学的说法还有黑格尔“艺术哲学说”、利普斯“移情说”、布洛“距离说”等。通过学习了很多关于美学的理论和不同美学家对美的诠释以后,我对美学及其原理有了新的认识,归纳为:(1)美学———研究美的规律的科学,以美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美的存在、构成及发展规律的学科。(2)美学原理———美的规律、构成,演绎出来的、受到社会大众认同的美的构成、形成的规则理论。(3)美的表现形式。

  美之所以能够呈现在人们心里,首先,它必须是具有美的客观的现实事物展现出来的;第二,必须是人这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独立意识的高级动物,看到或者发现后,才能认可、感悟这个现实事物是美的。第一是物质美的呈现,第二是精神美的反应。物质美可以具体指向的是形态美、形式美,精神美可以直接指向的是意境美、心灵美。意境美是难以用理论去规范它的,但可以用绘画、音乐、诗歌去渲染、描述,而形态美、形式美我们可以通过美的形式法则去总结、去对应,因为这些都是有一定共性、规律所在。所以,美是可以通过形式规律表现出来的,美的形式可归纳为:①单纯齐一:在单纯中见不到明显的差异和对应的因素,在法则中最简单的形式。②对称均衡:差异中保持一致。“对称”:指一条线为中轴,左右(或上下)两侧均等,对称还可以衬托中心。均衡较对称有变化,均衡在静中倾向于动。③调和对比:调和对比反映了矛盾的两种状态。调和是把两个接近的东西相并列,异中求同;对比是把两种极不相同的东西并列在一起,使感到鲜明、醒目、振奋、活跃。④比例:是指一件事物的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蔡辛克———黄金比例分割:实际上是大约3:5的比例关系,主要有变化感、安定感)美的事物中包含比例关系是有条件的。因人们在美的创造活动中,都是按照事物的内在尺度来确定比例关系的。⑤节奏韵律:指运动过程中有秩序的连续构成节奏。主要有两个重要关系:一是时间关系BG真人,指运动过程;二是指力的关系,指强弱的变化。把运动中的这种强弱变化有规律的组合起来加以反复便成节奏。⑥多样统一:形式美法则的高级形式,也叫和谐。

  园林设计中,若要营造让人心动的美景,除了园林设计中所运用的一些元素(如:植物、水、小品、地形等)外,我们还要通过美的原理、规律把所谓心动的美景设计、实施、并表现在人们的面前。首先,达到美的第一步之前,我们要通过设计、构图,对地形、植物、交通、空间尺度上,达到对整体空间格局的控制,在这个基础之上,第二步再渗入美学的形式规律,使其观者有移步换景,在任何一处停下脚步去观赏眼前的景色,都可以构成一幅美景画面。景观要素和美的规律互相渗透、相辅相成,才能建造出所谓心动的美景来。

  兴庆宫,唐长安城3大宫殿区之一。位于长安外廓东城春明门北侧隆庆坊。于开元二年(714年)7月,五王献宅为宫,九月起建造,新宫因坊为名,讳隆为兴,称兴庆宫。因在大明宫之南,又称南内,宫城东西宽1080m,南北长1250m,面积1.3km2。1958年在原兴庆宫的遗址上修建了一座文化娱乐与遗产保护于一体的西安市兴庆宫公园。让笔者心动的、印象当中不可磨灭的一处景象是位于兴庆宫公园兴庆湖东边湖岸约178m长的红军林到进水桥的这一段林荫道的步行园路。为什么觉得是最心动的美景呢?为什么要把这一处场所区域作为营造心动的美景的优秀案例呢?笔者通过以下几点进行解析:

  林荫道的整个空间呈带状性,其曲折的道路设计,形成了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空间序列形式。它利用了造园手法中疏密相间、开合有致、有收有放的布局手法。形成了空间流动时的节奏感。

  整个兴庆公园在整体的造园设计手法上,大量运用了中国古典的园林设计手法,尤其体现在对空间的对比上,对景、借景、藏与露、虚与实、蜿蜒曲折、移步换景的造园特点。我们把这种空间的变化形式归纳为两种空间;即流动空间和聚集空间。流动空间———在游客、观者走动时,这里的道路蜿蜒曲折,眼前的乔木和远处的构筑物给人以起到引导和暗示的作用;聚集空间———利用远处的构筑物或建筑形成借景,给美景增添虚与实、景物互相渗透,空间形成开与合的秩序变化,游客与游客之间形成看与被看的流动画面效果,更加增添了景色的趣味和变化的效果。

  3.3.1建筑。远处的亭帽在林中的若隐若现,成为借景之物、点景之物,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水在几个要素中,起到柔化景致的效果,它与蜿蜒曲折的小径和驳岸线形成了相映成趣的和谐之美;3.3.3铺地。青色的横向铺石,形成景园朴实、自然的美感;地形坡度的起伏,形成空间构图多样变化又富有节奏起伏的韵律感;植物在这一块区域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设计者运用植物有层次的配植方式,形成了整个空间立面构图的层次感、韵律感和节奏感。并透过植物的植栽距离,形成空间景物的相互渗透关系。

  色彩的搭配也是构成景观美的原因之一,这一块的景象,通过我们的提取,大体有以下几个色块组合的,形成了北方园林中秋冬季比较静谧、沉稳的色调美感。由于植物给我们所带来的艳丽的色块和较高的饱和度,所以在道路铺装时,所配置的色调较为灰亮、淡雅。形成明暗对比、主次色调相互映衬的和谐视觉效果。

  两旁较高的乔木、灌木(大约13~14m高的乔木,1.7~1m高的灌木)和中间小径(约1.7~2.7m,)形成了林荫道半私密的空间性质,使游客散步其中倍感到亲切和安全感。

  从画面的整个比例关系上来看,是基本按照黄金分割的比例原理,使整个构图张弛有度。

  意境离不开人五官感知、心情和环境气候时间(日照、温度、季节、地理位置)的集合感受。这里日出东方时,能隐约看到日光慢慢照射着林荫小道所透出来的光亮,到了夕阳西下,在西边我们又能看到太阳快落山时,和湖中的倒影相映成趣,美不胜收,使人心动不已,难以忘怀。

  园林设计评价不仅限于对园林各要素山水、地形、建筑、植物等的评价,还应包括对这些要素布局、规划、营造的意境等综合性质的“精神”评价,并从中提炼出能对各构成要素及内在“精神”进行评估的准则。本文以园林植物美学标准发展和园林规划设计的美学考虑为基础,进而分析园林整体美学要求,从中提炼出综合评价各要素的评估准则。1.园林植物美学标准的发展西方国家对园林植物有两种态度:一是以种植为主要目的;二是为造园的材料之一。西方国家受早期西方哲学的影响,西方早期哲学家以毕达哥拉斯为代表的认为:数是万物之源。数既是世界的来源和性质,又是世界的存在和状态。于是美的规律当然也就是数的形式规律,数的和谐是西方人最高的美学理想,美就是数的和谐。在西方园林里黄金分割与比例关系就成为艺术规则与标准。表现在园林植物上,就是严格按照规律计算得到一个规整的图案。在中国传统的造园中,植物是园林的构成要素之一。中国园林对植物的评价形成与中国园林的发展是步调一致的。以周维权先生在园林史中的阐述,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秦汉时期是满足人们物质生存的阶段。以种植和饲养动物为主。第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满足人们对植物的精神寄托阶段。从模仿自然到了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和享受阶段。第三,隋唐时期进入了一个自然美,形式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阶段。第四,元、明、清时期是对意境的追求阶段。园林植物美学的发展可以简单概括为:从自然生存要求到欣赏、心意层次上的愉悦要求。对园林植物评价包括了生态美、形态美及意境美等多个角度。2.园林规划设计的美学考虑中国园林规划设计比较重视主题之美,注重对传统古典园林设计原则的师承与创新。师承“师法自然”的造园思维,顺应“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因地制宜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中国园林造园原则主要有:“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山水为主、双重构造;有法无式、重在对比;借景对景、引申空间”,具体到造景手法有:抑景、借景、添景、夹景、框景、对景、漏景等。造园内容包括:筑山、理池、植物、建筑、书画等。因而中国园林在造园构景中运用多种手法来表现自然,以求渐入佳境、以小见大、一步一景的艺术境界,以取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这些方法既可以作为造景手法,也可作为观赏法则。从美学体现角度看,中国园林合适地利用了山石、植物、建筑,因地制宜,对大自然之美进行再现,体现了一种怡然、闲适的自然之美。中国园林也追崇“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意境美。而这种意境美是一个最能体现和代表中国艺术精髓的美学范畴。园林中的意境美讲究“情景交融”“诗情画意”,正如宗白华先生在其《美学散步》中谈到:“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出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含蓄的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至高境界,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精华所在。中国古典园林有“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造园思想和“虽为人造,宛自天开”的美学境界,一种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种思想观念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相互渗透、和谐统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日月、山河、森林,无不与人类的生存、繁衍息息相关,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也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再次论证了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思想的科学性。虽然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是以经济发展为背景的,但经济的发展同样影响着环境的发展和变化。正如《淮南子本经训》上,“焚林而田,竭泽而渔”的典故,指出发展经济以不能破坏山林、水体等生态环境为前提,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所以,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中国园林中自然之美、艺术之美和道德之美。中国古典园林深受儒家“德”思想的影响,特别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意于物,以物比德。人们将竹子、松、悔、兰、菊、荷以及各种形貌奇伟的山石比作高尚品格的象征。这些思想一直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思维。

  以园林植被美学标准发展、园林设计美学考虑为例,进行美学评价基础分析,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共同的美学因素,这些共同的美学因素即可作为不同形式、不同目的规划建设的园林的共同评价标准,也是园林美学评价的共同准则。这些准则包括:园林美的自然基础,可以生态适宜度代表;园林美的人文基础,可以主题符合度代表;园林美的感官基础,可以视觉美感度代表;园林美其他未能反映的角度,以综合美感度来代表。园林设计评价一般涉及到园林的艺术、人文、心理等多方面,只有对园林这个审美主体以及审美经验有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探索生态环境,才可能将园林美学评价做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园林传统的美学评价比较关注意境,由视觉带来的心理感受,而忽略了视觉之外的一些能够引起人们美感的综合因素。本文以美学、设计美学为指导,以园林设计和园林规划设计原理为基础,根据园林美学评价指标选择的科学性、客观性、完整性、有效性为原则,来确定园林美学综合评价体系。园林也是一个设计产品,设计的目的并不是产品,而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是为人的、有目的的设计。1.设计美学中相关的理论阐述1957年7月,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上,提出设计作品的基本原则:适用、经济、美观。一直作为我国对设计评价的标准。此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把设计作品的思想性强调出来,因而较长一段时间里,设计作品强调:思想性、实用性、艺术性。徐恒醇先生的《设计美学》将整个设计美学分为形态构成、功能转化、文化整合、审美范畴、符号表现以及风格的变迁。在设计的审美的范畴中认为有形式美、技术美、功能美、艺术美、生态美。在设计美学中的形态构成中谈到设计产品都是实用、认知与审美三种功能结合,与适用、经济、美观原则一样同属审美的标准。同时《设计美学》认为,人工形态是有目的性、有社会性社会文化产物。作为人工形态,就包括了功能、形式、结构、材料等因素。这其中就包括了自然性和模仿自然性,是“师法自然”。匈牙利著名哲学家卢卡契(G。Lukacs)“模仿是艺术的决定性源泉,正是模仿和激发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使人产生了一种全新类型的反映方式——审美。”结构上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规律性,形式上有色彩、形状等被人直接感知(徐恆醇,2006)。[1]从设计方法学的功能论来说,设计产品具有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物质功能包括技术功能、实用功能、环境功能。技术功能又包括性能、可靠性、安全性;实用功能包括操作性、宜人性、效能;环境功能包括人工自然、生存方式。精神功能包括:审美功能、象征功能、教育功能。其中审美功能包括造型美、技术美;象征功能包括集团象征、地位象征、意义象征、个人象征;教育功能包括陶冶情操、影响思想(徐恆醇,2006)。园林作为一种设计产品兼顾着物质与精神功能,它以人的需要为目的,用技术手段将其变成人用得着、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同时在精神上也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的,用意境来使人进入一个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精神境界。中国古典园林多以诗句的意境为主题,根据诗句来勾画草图,建造时,依诗词来仔细推敲山水亭阁植物的位置,同时还以诗词来点题景名。如拙政园中的“远香堂”,取自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香远益清”的诗句。还有“与谁同坐轩”、“小飞虹”、“小沧浪”等都出自名家诗词。李砚祖先生在《论设计美学中的“三美”》中,将设计的美分为功能之美、科学之美、技术之美,设计产品从一开始被设计就具有了目的和规定性。完善的功能带来技术美感。功能美的因素包括材料本身特性发挥的联系,和感性形式本身符合美的形式规律(李砚祖,2003)。[2]科学之美,科学与艺术的统一是设计的最本质特征。设计的过程是设计师探索和追求美的过程,科学家是寻求和发现美,设计家是寻求和创造美。技术之美,科学与技术是一种共生关系,它介于自然美与艺术美之间。技术美与功能美有着内在的联系。技术美通过工艺材料、形式和功能体现出来。工艺技术是对材料的运用及加工技术。《吴良镛:城市美的创造》中总结城市美的艺术规律有整体的美、特色的美、发展变化的美、空间尺度韵律的美(中国建筑学会网站,2013)。[3]法国美学家拉罗曾经把工业产品的美分为5个范畴:1、功能的结构之间的统合,显示出美;2、材料的结构;3、有机的结构,各种构成要素之间的主次关系,其重要性的显著程度决定了人的喜好;4、形式的结构,包括对称均衡色彩等多种形式要素;5、环境的结构。强调各部分协调产生美。2.园林规划、设计中的相关原理以及设计比赛的评价标准《园林设计》一书中谈到园林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有:适用、经济、美观。三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不同情况下,根据不同性质、不同类型、不同环境的差异彼此之间有侧重。三者不可分离不可孤立,单纯地追求一样都可能使设计方案成为一纸空文(唐学山等,1997)。[4]《园林规划设计》中将园林美归纳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其中自然美包括了多样性、象征性、直观性。对园林设计的基本形式美法则也做了总结与归纳。如多样统一、对比与微差、均衡与稳定、韵律与节奏、比例与尺度(任有华、李竹英,2009)。[5]各种设计比赛,也会确定一些评价的标准,根据各类设计比赛的评价标准,可以归纳为:功利、美学、环保、文化、法律等评价标准。功利评价因子包括功能、经济、安全和健康。美学评价因子包括线条、形体、色彩、肌理、光线、空间等视觉元素的合理安排。环保评价以环保作为设计的标准,文化包括设计的社会文化意义,法律包括对设计是否依据了法律法规来判断。

  由于评价的目标不同,评价指向也就会有不同,评价因子的选取也会有差异。本文的评价因子选取有以下3个特点:一是被研究者们研究过并撰文的,与园林美学评价相关的,比较可靠的、有用的评价指标,通过专家对比研究者们评价法中的各种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对园林美学评价中的主要评价因子的可靠性和有用性进行选择。二是一些评价指标只是术语上的差异,但含义相近,因而本文在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遵循指标与评价目标一致性、可比性的原则上对评价指标做了归纳与整理,提炼出与园林设计综合评价的相关指标,使研究更具科学性。三是根据实践操作的需要,充分体现准确、科学的原则来选择园林美学评价指标。1.经典园林著作对园林美学评价指标的论述(1)《园冶》是世界上第一本造园理论书,由明末计成所著。总结《园冶》的园林设计评价指标包括:变化、差异、赏心悦目、合乎时宜、因地制宜、形态美、色彩美、嗅觉美、音律美、象征美、曲折美、幽静美、空灵美、生态美。[6](2)《中国园林美学》是第一部对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系统化研究的专著,由金学智所著。总结其园林设计评价指标包括有:真善美、合目的性、功能性、结构、艺术性、技术美、季相美、时景美、文学性、书法艺术、绘画性、雕刻依附美、独立美、历史性、文化与传统、意境美。[7](3)《园林美与园林艺术》的作者余树勋是我国著名的园林专家,建立了园林工程学科。总结书中的园林设计评价指标有:时代性、社会性、阶级性、民族性、愉悦性、直觉性、联想性、功利性、主次分明、一致性、各异性、趣味性。[8](4)《园林清议》是著名的古建筑、园林艺术家陈从周先生关于园林的论文集。他强调个性特征、比例与尺度、地方性、意境、立意、协调。[9]总结经典园林著作,园林设计评价相关的评价指标有:变化、差异、赏心悦目、因地制宜、形态美、色彩美、嗅觉美、音律美、象征美、曲折美、幽静美、空灵美、生态美、真善美、合目的性、功能性、结构、艺术性、技术美、季相美、时景美、文学性、书法艺术、绘画性、雕刻依附美、独立美、历史性、文化与传统、意境美。时代性、社会性、阶级性、愉悦性、民族性、功利性、直觉性、联想性、一致性、各异性、趣味性、主题突出、地方性、功能性、意境美、历史性、自然美。个性特征、比例与尺度、意境、立意、协调。本文认为变化、差异、各异性、个性特征可归纳在多样性中;曲折美、形态美、比例与尺度可归纳在形式美中,文学性、书法艺术、绘画性、雕刻依附美可归纳在风格与特征中,幽静美、空灵美、嗅觉美、音律美、象征美、愉悦性、联想性可归纳在意境美中。适宜性、地方性、因地制宜等可归纳在地形合理运用、植物合理选择、水体合理利用中。社会性、阶级性、民族性、历史性、文化与传统等可归纳为文化与传统。趣味性、愉悦性可理解为娱乐性等等。最后总结出:技术美、功能性、空间与布局、色彩美、形式美、地形合理运用、植物合理选择、水体合理利用、文化与传统、风格与特征、意境美、自然性、协调性、独特性、多样性、娱乐性、整体性、季相变化、历史文化、完整性、娱乐性等21个评价因子。2.相关的美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评价指标的提炼通过CNKI的词条相关度的搜索,“适用、经济、美观”,“园林美学评价”,“园林美学评价方法研究”,“景观美学评价”,“中国传统园林美学”有博士论文39篇,硕士论文105篇,相关的学术论文280篇,会议论文31篇。“美学视角下的中国园林设计综合评价”则没有找到相关的论文。从具体数据可得知研究中国园林美学综合评价的文献几乎没有,只能从与之相关的风景园林、园林植物、森林景观等美学评价中获得一些评价因子。从文献总结来看,其中与园林美学评价相关的博士论文有9篇。这9篇博士论文多为森林与植物景观的评价,因而与园林设计综合评价相关的因子多为生态和视觉美感方面的,使用比较多的评价因子有:季相变化、自然性、协调性、独特性、多样性、娱乐性、整体性、独特性、自然性、整体性、历史文化、生动性等。园林美学评价相关的硕士论文有18篇,同样,硕士论文也多以风景林景观、植物为主,与园林美学综合评价相关的评价因子有:体现立意、提升境界、分区合理性、人性空间;功能上的完美等可归纳为功能性;地形地貌多样化、地形地貌奇特度、区位条件、自然性、生态美、风貌协调性等可归纳为地形合理运用;植被覆盖率、植物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绿视率、生物多样性、群落稳定性、乡土性、多样性、绿色覆盖度等可归纳为植物合理选择;水体优美度、水体质量等可理解为水体合理运用;结构复杂性、空间序列、艺术构图、构景层次、完整性、环境协调性、层次丰富度、视觉多样性、构景层次等评价因子可总结为空间与布局;色彩鲜明、色调变化、色彩丰富度、色彩与季相变化、生动性、色彩富于变化、季相变化等因子可归纳为色彩;比例与尺寸、秩序与协调、韵律与比例、奇特性、形式美、对比度、形式上的美好等总的来说是形式美的法则;历史文化价值、文化的可读性、科研和历史价值、文化氛围、人文内涵、历史文化性、科研价值等归纳为文化与传统;地域特色、时代特色、人文景观的丰富度、观赏特性、景观地域性、地域特色、珍稀度。景区独特性、典型度、奇特性、生态美等归纳为风格与特色;意境美、和谐性、意境上的妙美等归纳为意境美。重复出现比较多的评价因子还有:自然性、独特性、科研价值、生动性、完整性等。会议论文3篇以及期刊发表的论文有19篇。从众多的评价因子中找到与园林设计相关的评价因子。其中功能性原则、功利性原则等可以用功能性来概括。科学美可以理解为技术美。生态性原则、和谐、多样性、多样美、植被色彩、植被类型、有序性等可以概括为植物合理运用。水体质量、水体大小、水景可以概括为水体的合理运用。层次美;层次美、空间美、有序性、构景层次可总结为空间与布局。色彩效果、明暗效果、季相美、主色彩、色彩丰富度、色彩对比度、色彩美、色彩、质感、绿色覆盖度、季相变化等,可理解为色彩。艺术性原则、统一,均衡,韵律,比例、多样美、对比美、调和美、韵律美、对比美、调和美、变化美、均衡美、尺度美、虚实美、师法自然等因子可理解为形式美。历史文化性、历史与风俗、艺文与书画、科研和历史价值等因子可理解为文化与传统。美学质量、时代性原则等可理解为风格与特征。诗情画意美、联想美、意境美等可理解为意境美。以上总结出来的评价因子,综合为:技术美、功能性、经济性、空间与布局、色彩美、形式美、地形合理运用、植物合理选择、水体合理利用、文化与传统、风格与特征、意境美、自然性、协调性、独特性、多样性、娱乐性、整体性、科研价值、季相变化、历史文化、完整性等22个评价因子。

  (一)主成份特征值及主成份个数原始问卷有21个园林美学评价问题,因此计算得21个特征根,如下表所示。由上表可见,从第五个特征值开始,其值既小于1,意味着第五至21个主成份,在美学综合评价中的贡献较小,可以忽略。结合前述美学评价理论研究,可取四个主成份。

  (二)各主成份因子载荷表及变量选择结果本研究中21个变量在所取4个主成份上的载荷如下表所示由该表可见,总体上看,Q1、Q2、Q4、Q5、Q6、Q9、Q13、Q14、Q17、Q19、Q20、Q21在四个主成份上的载荷较为显著,均在0.7以上,其他变量的载荷相对较小,对主成份的贡献不大,既在园林设计评价中的地位不太重要,可以忽略。其中Q13、Q17、Q19在第一主成份上载荷较大,属于第一组。按各指标的含义,这一组主成份,可命名为“主题合符度”。Q4、Q5、Q6在第二主成份上载荷较大,属于第二组。按各指标含义,这一主成份可命名为“视觉美感度”。Q1、Q2、Q9在第三主成份上载荷较大,属于第三组。按第三组三指标各自含义,这一组主要反映了园林各方面的综合美学特质,因此可命名为“综合美感度”,也是园林设计评价最主要考察对象、美学评价绩效的主要表现形式。Q14、Q20、Q21在第四主成份上有较大载荷,为第四组。按这一组三指标的含义,该主成份主要反映园林自然环境融洽性或生态适宜性,可命名为“生态适宜度”。

  (三)园林景观美学评价指标删选结果的分组及其意义由前一章与上两节研究,通过调研发现,园林美学评价指标的选择,专家与民众的选择结果基本相同,这些指标包括文化与传统、风格与特征、空间与布局美、形式美、色彩美、技术美、植物合理选择、功能美、经济性、水体合理应用和地形的合理运用。这十二个指标,可以按其实际含义,分为四个模块。六、小结以美学、设计美学作为理论指导,以园林设计、园林规划设计原理为基础,根据园林美学评价指标选择的科学性、客观性、完整性、有效性为原则,对园林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文献进行提炼,从两个方面小结出评价指标。一是从园林学著名专家学者的专著及论文中提炼出相应的评价因子,从中获取相关的21评价因子。二是从数百篇博士、硕士论文和期刊发表的相关论文中寻找出与园林综合评价相关的论文,从中提炼出22评价因子。经过研究发现,这些指标之间无明显差异。在文献综述获得21个备选指标基础上,运用专家访谈法,得出12个专业人士觉得适用的园林美学综合评价指标。又从实证角度,对园林综合评价指标,通过对民众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了实证选择。用统计手段验证了本次调查的信度,不仅验证了问卷整体的可靠性问题,而且对个别指标与整个问卷的一致性进行了验证,从中可见,有些问题,既评价指标可能在整体一致性上表现不优。再以主成份分析方法,选择出贡献度最大的四个主成份,并以对主成份信息贡献为度量手段,筛选出12个信息贡献度最大的指标。实证研究中可以发现,对主成份贡献最大的指标,与前述信息一致性指标,结果基本相同,较充分地证明了这些指标的可靠性。最后对四个主成份与12个指标信息进行了归类。为后续园林评价的量化评价新方法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1教学时数少,教学内容与应用实践不甚匹配地方本科院校为推广素质教育,适应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通识教育课时增加,专业课课时减少的现象。一些公办院校如北京林业大学的园林专业园林花卉学单理论课时就有福建农林大学该课程学时理论是50、实验20,实习7天,而其独立学院东方学院该课程的理论学时为60、实验10,实习10天。而一些高职院校如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园林专业的园林花卉学理论也有70学时,实践1周。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该门课程的学时数仅为48,园林花卉学是一门内容繁多的综合性课程,且随着区域花卉产业的发展,内容更新快,面临这样一种“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急需调整教学内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服务于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园林花卉学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使学生掌握足够的园林花卉材料,满足于植物造景及景观设计的需要。目前,北航北海学院园林花卉学选用的是北林刘燕主编的经典教材《园林花卉学》,主要由总论和各论组成,总论部分包括绪论、园林花卉分类、生态因子、栽培设施、园林花卉繁殖、园林花卉花期调控6部分,学时数为12,要求学生掌握园林花卉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各论部分为一二年生花卉、宿根花卉、球根花卉、水生花卉、岩生花卉、室内花卉、兰科花卉、仙人掌和多浆植物、食虫和蕨类植物9部分,学时数为36,要求学生能够识别常见园林花卉种类500种以上,并掌握其观赏特性、生态习性和园林用途。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园林花卉学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是要求学生能通过课程学习掌握足够的园林花卉材料,花卉理论知识只需掌握了解。因此需调整总论和各论部分的学时数,让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识别更多的园林花卉种类并能应用。

  1.2课堂教学形式需调整完善目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广泛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图片资料通过动态演示,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知,但是同时因为其信息量大,学生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忙于笔记,无暇思考,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气氛变得沉闷,学生极易感到疲劳而失去兴趣。因此,在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便捷与直观等优势的同时还需要探索结合其他教学形式去弥补多媒体的弊端,来提高教学效果。

  1.3实践教学严重不足园林花卉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需要识别园林花卉种类,掌握其观赏特点和园林用途,这些教学内容都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通过现场教学实践,学生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更加直观地掌握园林花卉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一般本科院校园林花卉学基本都会保证有一周甚至更多的实践时间,而北海学院却在2010届制定的园林专业培养计划中园林花卉学只有理论48学时,缺乏实践教学对实现教学目标极其不利。

  2.1改革教学内容,调整总论和各论的比例遵循课程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园林花卉种类,更有效地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总论和各论部分的课时数进行相应调整,总论部分由原来的12学时,压缩到8学时,其中,绪论2学时,园林花卉分类2学时,生态因子1学时,园林花卉繁殖2学时,园林花卉花期调控1学时,栽培设施学生自学;各论部分由原来的36增加到40课时,其中,一二年生花卉6课时,宿根花卉6课时,球根花卉6学时,水生花卉4学时,岩生花卉2学时,室内花卉8文秘站-中国最强免费文秘网!学时,兰科花卉4学时,仙人掌和多浆4学时,食虫和蕨类4学时。通过调整,让学生在了解、掌握园林花卉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掌握园林花卉种类。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选择、有重点的增减,穿插新技术、新知识及新成果让学生接触到较为前沿的知识和设计方法,增长学识。结合地方特色,在各论的教学内容中,还会增加园林花卉应用形式的介绍,如近年出现的新的花卉品种和种类,新的节日用花等,应用于垂直绿化、花艺造型设计中焦点花等应用形式,让学生能更加直观地了解不同花卉的用途,以便与后续课程如《园林植物造景》和《插花艺术》等的衔接。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更好地连贯性印象,更牢固地掌握并应用知识。

  2.2.1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辅相成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主要的教学模式,在园林花卉学的教学中用于向学生展示花卉图片,花卉的识别特征、观赏价值和园林应用上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仍是主要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理解教师语言和网络多媒体直观图像及文字的互补中,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园林花卉的相关知识。利用多媒体可以播放一些园林花卉相关知识光盘,如荷兰花卉产业、荷兰球根花卉,使学生了解荷兰的花卉生产产业概况及球根花卉的生长周期。但也要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只是辅助设施,也有其弊端,如信息量过大,速度过快,造成学生无暇思考,消化不了易形成思维惰性等,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保留传统的板书形式去完善多媒体教学的不足。板书内容主要体现了章节的整体思路和基本框架,另一方面也可缓解多媒体的节奏,这样一来,学生既可对课程重点内容理清思路,把握重点和难点,也可以有时间思考和消化,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2.2.2启发式教学科学设计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让课堂气氛动起来,利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启发式提问讨论式答疑悟道理论理解及传授时序上的调整(先案例后理论)从而达到“易学、爱学、会学”,进而能够“自我理论创新”。如在讲授菊花时,提出“中国十大名花是什么?其中草本花卉有哪几种?”,“陶渊明关于菊花的诗词有哪些?”等问题,学生进行主动思考,

  老师点评后补充完善,扩展菊花花文化的相关知识,同时学生又能通过回顾思考对园林树木的相关知识得到巩固。如此一来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其联系和归纳的能力,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2.3开辟第二课堂,导入娱乐式教学毕竟课程课时有限,学生要在有限的课程学习时间内掌握几百种花卉及其应用并非易事,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作为媒介,每个班级建立自己的Q群空间、微信等互动方式,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收集所见到的相关花卉图片、知识,同学间一起分享学习经验,建立自己或群体的图片信息库,形成教学资源库。通过这种在玩乐中学习,更易让学生通过展示自我而获得成就感,也会更热衷于学习。通过第二课堂的方式把课程内容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2.3校内外结合,增加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专门人才、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园林花卉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实践教学具有非常强的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现场教学可以让学生对花卉材料可看、可闻、可摸。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行花卉材料繁殖,不仅能提高其动手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通过调整园林专业培养方案,增加园林花卉学的实践课时16学时。通过积极拓建园林花卉校内实习基地,同时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基地,开展与园林花圃生产基地合作等、做到“产、学、研”紧密结合,为学生的实践实习提供良好的保障。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把校外实践环节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以作业形式(不占实践课时),组织学生课余时间以小组形式去调查花卉市场,完成调查报告并作出PPT展示,教师进行评阅并反馈给学生;另一部分为园林花卉繁殖实训4学时和组织学生进行当地花卉生产基地实习、不同公园及城市广场花境配置12学时。

  2.4完善评价体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结合考试和课程学习多元评价,满足学生发展自我、挑战自我的需要,最大限度发挥评价的正能量。传统的评价方法往往都是期末考试来定论,传统的园林花卉学考核方式为平时20%+期末考试80%,书面考试往往无法真正考核学生的真实水平与能力,反而导致学生在期末的时候埋头于背书应付考试的悲剧。因此,为了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目标,注重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善原有的考核方式,新的考核方式为:平时20%+作业30%+期末考试50%。在考核内容上,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结合,侧重与考核学生对综合知识灵活运用能力,如对某节日、花坛、花镜等花卉应用的实例设计及布置上,真正体现学生学以致用,达到教学目标及社会需求。

  中国园林讲求诗情画意。正所谓文章华美,只因意于笔先,再优秀的文笔,缺乏“意”的引导,也难成大器,在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中,写意一直是精髓所在,这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审美取向。因此,在园林设计中,合理的立意,在结合一定的主题形式,使园林从整体到独个景观建筑,都能够体现出浓郁的中国传统气息。如景观或建筑的建设时,尽可能采用仿古的设计,并以匾额昭示其名,如此便能够给人以中国园林的感觉。而实现上述方法,并不依靠表面功夫,这也要求在勘察时能够合深入的挖掘当地文脉,以当地的文化特征建设景观,并将其融入到园林之中,如此才能够具有线巧于因借拓展

  西方园林建筑,习惯于采用“借”的方式,这一点也值得我国设计师学习。虽然整体看上去,园林作为一个封闭的公园,但是并不妨碍将园林之外的景物借入到园林中。通过一定的设计,使视觉能够收入到景观,如此能够实现“借”。借景的方式有很多种,可采用仰视、俯视等方式,也能够选择远借、应时而借等,如附近存有景观,但园林无法扩展至此,则可以选择合适的位置仰视借景,或在道路的修建上能够让风景实时进入眼底。总体而言,西方园林建筑的“借”,讲求于将景观放入到园林中,我国传统园林建筑也有着“借”的形式,其名为借势,实质上是指一种组合而来的美,如在园林中以绿色烘托红色,成包围之势,众星拱月,体现出红域的华美。在现代园林中,可直接采用2种方式。西方的借景是指将园林融入到城市中,将园林与城市合而为一,以真正实现环境的交融,而借势则是园林建设的艺术手法,体现出宏伟、华美等气息所采用的手段。合理地运用2种方式,必然能够将园林的审美价值和城市功能极大的提升。

  在上述内容中提到,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与其它艺术形式相似,都有着写意的特点,而在园林中,则具体转化为“小中见大”。园林的空间往往有着限制,但是中国人总能够突破不可抗力的现实,在人的精神层面上给以无限遐想。这一方法完全应归功于自然给人的启迪,通过江南园林能够发现,假山假水依然能给人以逼真之感,这边是完全根据自然的形态,辅以能工巧匠雕琢,才使得能够在意境上以假乱真。事实上,假山水无论在比例,还是形态上都与真实的山水一模一样,也由此可以说明,我国传统园林的设计师是通过观察和感悟而创造的“小中见大”景物。对于现代园林设计而言,便是空间意境越发狭小。事实上古人已经提供了解决方案,如错落起伏、蜿蜒曲折,在地形上设计出地势,同样仿照自然环境中的比例,但地势空间必须有效掌握,否则会由错落起伏变成凹凸不平,而曲折和蜿蜒所指的便是道路设计。曲折的道路虽然降低可达效率,但是能够延长线路,再结合地势设置,使园林中的道路蜿蜒无尽,如此便可极大体现“以小见大”。若是整体场地较小,可采取大量面积的统一植被,如草坪、疏林等,已达成视觉上扩充场地的目的。

  中国古典园林在于诗情画意,而情和意便是艺术的核心,现代建筑多强调功能性,但是并不影响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真正融入中国传统元素,使园林更具艺术价值。

  一些园林建设者常常这样认为:我的工作就是设计与建造,其他的工作与我没关系,园林建设的后期损坏是游客们的问题。其实恰恰相反,园林工程包括的不仅仅是建设,还有后期的养护管理。由于养护不当致使园林工程最终功亏一篑的事件也是数不胜数的,部分园林工作者在园林建设结束后,不对园林植物进行后期的合理养护,导致植株遭病虫害严重,或者出现树木不被定时休整,长势奇特等现象,此外还有一些不根据当地土壤情况随意移植树木的园林建设,这样更因为后期维护不当,致使全部植株溃败死亡的惨状。

  2.1园林建设单位的干预管理园林工程中的园林建设主要目的就是设计并建造出优秀,惊为天人的美丽景观,这是园林工程圆满完成最重要的一项,但是园林建设固然重要,适当的干预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些工程因为重建设、轻管理,导致工程失败的例子不在少数。为此园林建设单位要进行适当的干预管理,以监督园林工程的顺利完成,例如在园林建造的过程中要严格监察,确保施工时的施工设备安全,园林植株的质量问题也是需要考虑在内的,只有质量过关的园林植株才可以在相应的土壤环境中正常生长,并以防后期养护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水土不服的问题,同时作为监察管理的一方,规范合理的园林工程管理制度也是必要的,能够使得园林建设的过程更加有序,园林建设的工作人员秉持着规范的管理制度进行工作,也能更好地完成园林工程中的一环又一环。

  2.2植物要因地种植由于园林建设的市场适应性问题,园林建设的工作者不应该太过于注重去种植受人喜爱的植株与草坪植物,选取的植物要符合当地的土壤情况,气候与空气湿度,最好的就是选取当地植株,因为在当地市场,合适的乡土树木更容易大批量购买,省时省力,不是说所有的外地植株都不应选择,相应的点缀反而更好,但是一定要注意不可以大面积种植,否则植株运送过程中的问题是数不胜数的。此外选取的外地植株特性也一定要符合当地的土壤情况。同时植株的选择不仅是要因区域的不同进行不同的选择,也要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进行不同地区的种植,例如在向阳并且地下线路较多的地区,就要选择喜阳光,并且根茎较浅的植株,在土地贫瘠的地区,根茎较大,能扎到更深的土壤里吸取养分的植株最好不过。因此在园林建设过程中,园林工程的工作者一定要注意选择因地种植的植株。

  2.3园林建设后期的养护与管理园林建设的维护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养护与管理,园林建设的绿化也不是说建成就建成的,还是需要一定阶段的园林保护,为此在园林工程完成之后,一定要对园林进行养护与管理,维护工作者要时刻注意园林植株的生长情况,注意植株防虫害,植株的土壤适应性问题,还要及时修剪维篱灌木,管理草坪,为居民提供一个优雅清净的休憩场所。

  3.1园林建设的地面改造在园林建设中重要的不仅仅是园林植株的设计与选择,地面的设计与改造同样重要,游客们需要的是优雅舒适的环境,而大面积的土地景观也是值得注意的地方,现今的园林建设对于地面采用的也是新型的工艺技术即真空吸水工艺,它利用物理手段使得地面与铺地的混凝土无缝隙结合,通过这种技术不仅大大降低了园林工程后期对于地面的养护管理难度,也防止了混凝土地面开裂现象,维持了整个园林建设的美观,同时草坪的铺整完全可以采用这种技术,能够更好地保证草坪的贴合与生长。

  3.2园林建设中的环保型设计随着现阶段全国绿化环保政策的提出,园林建设中也要添加一定的环保型设计,例如,在雨水过量的情况下,采用合理的雨水回收技术,通过利用一种毛细作用的水管,来吸收土壤中多余的水分,以防止过多的雨水浇灌渗透进土壤中,刚刚培植的植株水量吸收过多,导致根涝现象,这种技术在雨水过多的地区用处特别明显,不仅突出了植株的保护作用,还能够吸收雨水,进行储存以实现循环利用的环保措施。

  3.3园林建设的边坡防护技术在园林建设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有坡度的地面,对于这种地面普通的园林地面铺设技术作用效果不大,甚至可能出现地面滑移现象,边坡防护技术的出现解决了园林工程中的一大难题,边坡防护技术就是利用草地来美化斜坡,提高斜坡的防滑度,但是有些地区的土壤特质较差,即使在地面铺草地也依然会产生滑移现象,为此可以采用上文的真空吸水工艺,通过此工艺与边坡防护技术的结合,可以更好的通过草砖改善土质,增强边坡的强度。

  园林工程的建设不仅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还有利于维护国民的身心健康,为此园林建设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所以希望每一位园林工作者都能重视园林建设的干预管理,适合环境的植株选择,以及后期的园林建设的养护与管理,以完善园林工程的建设,促进园林工程的发展。

  生态园林是在传统园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按照生态学原理,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多结构、科学合理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在生态园林构建的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是主流植物,不同植物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充分利用的阳光、空气、土地等资源,构建和谐有序的群落。植物造景是在充分了解植物生长规律的基础上,配合周围自然环境,通过精心选材、合理配置、精心设计实现植物配置和植物造景的完美统一。生态园林要求园林设计开始就充分利用绿色植物,提高太阳能和生物能利用率,在美化环境,构建和谐环境的同时,维持生态环境平衡,并且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

  植物景观在生态园林设计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植物配置能够美化改善生态环境,营建赏心悦目的形态美、层次美,一方面为城市发展增添了一抹亮色,同时美化了城市环境。此外,生态园林可以有效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调节小气候,在夏季降低气温,冬季升高气温,降低风速,发挥防风作用等等。此外生态园林可以抵御自然灾害,具有防火、防震、保持水土的重要作用。绿色植物可以吸收有害气体,释放氧气,维持碳氧平衡,净化环境。生态园林还可以为人们提供休闲游憩场所,让人们亲近自然,陶冶人们的情操,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生态园林中植物配置是一项系统化、综合化的工作,要求按照一定原则进行配置,概括来说,植被配置应该遵循“艺术性原则”、“景观性原则”、“生态性原则”、“生物多样性原则”、“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原则”。艺术性原则要求植物景观和谐统一、调和、均衡,不同植被之间形成相互错落的层次,同时保证柔和、平静的和谐美感。生态性原则要求植被配置合理,能够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物种之间相互补充,功能健全,并且保证生物多样性,对于外界侵扰能够有效抵抗。适地适树、因地制宜是生态园里设计中植被配置的核心和基础,要考虑生态园林所处地区的气候、土壤和环境条件等。

  通山县位于湖北省东南部,地处东经114°14′~114°58′,北纬29°51′。最高点是太阳山主峰老鸦尖,海拔1656.7m。全年平均日照数1845h,平均日照率42%。全年平均气温16.3℃,1月最冷,极端最低气温-20℃;7月最热,极端最高气温40.5℃。全年无霜期在226~248d之间,年平均降水量1500mm,通山县森林覆盖率达67.8%,是武汉城市圈的重要生态屏障。

  通过对通山县城区进行实地考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通山县城区生态园林植被进行了归纳整理,将该区域态园林植物分为10类。按照“植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越稳定”的理论,还应该做好城区古树名木的调查、登记和保护工作,通山县超过100岁的树木有1300多株,古树名木不仅作为观赏植物存在,而且具有历史意义,要做好就地保护工作,加强繁育研究工作和信息记录管理工作。

  对于观花、观叶、观果植物进行合理搭配,很多花木叶色漂亮,有些植物在不同的季节展现极为特殊的形状,不同植物之间相互配合可以获得极好的观赏效果,比如绿色的柳树和草坪相互结合会呈现和谐统一美。各种植被相互结合在一起延长植物景观观赏期,形成春花灿烂、夏季绚丽、秋季唯美、冬季疏朗的景色,让人们漫步其中,如同漫步在美丽的山水画中。

  本土植物指的是通山县的乡土植物,具有适应性强、资源丰富的特点,乡土植被能够很好的适应城市植被,并且成本低廉。本土植被的开发不会造成生物侵入。通山县本土观赏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同时,具有较好观赏价值的植物种类300多种,其中,蕨类植物26多种,裸子植物30种,被子植物260多种[4]。加大本土景观绿化植物的开发使用力度,既可以降低绿化成本、提高移植移栽成活率,同时可以彰显地方特色,增强市民的认知认同感,增强市民人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保护植被多样性,改城市生态环境,丰富城市景观,保证景观色彩的多样性,加强园林植物多样性保护,做到以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合理选择植被,在有限的园林空间内配置最多的植被种类,遵循“本土植被优先,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的原则,保证生态园林生态系统正常运行。

  注重植被层次变化,使得植物色彩层次更为丰富,搭配不同叶色、花色的植被,从植物色度方面来讲,选择色彩对比度较大的种类搭配,增加色彩深度,从植物高度来讲,园林植物可以分为乔木、灌木和藤本植物,其中植物造景中各类型比例要合理,一般情况下,乔木常绿和落叶比例为:1∶1.2,灌木常绿和落叶比例1∶1,藤本植物常绿和落叶比例为1∶1.34。草本花草和木本花木各有优点,两者之间可以相互配合,保证两者之间形成层次美,确保生态园林一年四季都有美丽的景色。

  生态园林设计将生态环境价值加入到园林建筑中,在体现了植被生态作用的同时,创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互的生态园环境,为人们带来舒适的环境。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