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真人2023年4月27日,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王志斌在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已建成并投入运行,累计发现生态破坏问题线个世界地球日,自然资源部当天宣布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全面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域生态保护红线万平方公里,海洋生态保护红线万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覆盖了绝大多数草原、重要湿地、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重要生态系统,以及绝大多数未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
王志斌表示,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是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态保护模式,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出了中国方案。
为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年至今,生态环境部已先后印发《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指标体系(试行)》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技术规范 保护成效评估(试行)》等8项系列标准,不断提高监管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推动国家和地方数据互联互通,形成有效的监管体系。
2022年12月,生态环境部部印发了《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办法(试行)》,聚焦谁来监督、监督什么、怎么监督和结果应用,明确了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制度安排和具体工作要求,规范和指导各级生态环境部门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工作,确保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王志斌表示,由国家发改委立项,生态环境部组织建设的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项目近日完成验收,投入业务运行。平台边建设边应用,综合利用30余颗国内外卫星资源,聚焦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自动化扫描和识别地表的局部变化,及时监测预警生态破坏风险。
“累计发现各类人类活动图斑3万余个,为中央环保督察、黄河长江警示片拍摄等重大任务提供生态破坏问题线余条,对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等重要生态空间基本实现全覆盖,形成了支撑和服务全国生态保护修复监管的卫星‘天眼’。”王志斌说。
生态环境部还开展了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监管试点。王志斌介绍,生态环境部从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出发,自2020年起,指导天津、河北、江苏、四川、宁夏率先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监管试点。聚焦重点人类活动,依托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将遥感监测提取的疑似问题线索移交有关省级生态环境部门、流域监督管理局进行实地核实,与地方开展会商,督促问题查处整改。
据介绍,目前,生态环境部在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监管试点的过程中,发现生态保护红线内仍存在一些占用生态空间、破坏地表植被、影响生态功能的问题,如非法采石挖沙等矿产资源开发建设活动、道路修建手续不全开工建设或建设超出审批范围、不符合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要求的畜禽养殖、未经审批开展林地采伐等活动和行为等。
王志斌指出,上述问题均已移交有关省份。各试点省份高度重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制定了相关配套政策,强化监管结果应用。目前大部分问题已得到整改。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有序推进全国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常态化监管,加大生态破坏问题监督和查处力度。
王志斌还介绍BG真人,2000年以来,生态环境部联合中国科学院等相关部门,完成了3次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正在开展的第4次也已基本完成。将这4次调查评估的结果联系起来看,从2000年以来,全国生态状况稳中向好,生态系统格局整体稳定,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生态环境。
他特别指出,对标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率先完成的黄河流域近20年的生态变化遥感调查评估,发现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绿线公里,彰显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
对于黄河干流中下游及部分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0年以来BG真人,生态环境部组织完成黄河中上游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5省(区)1.2万余公里岸线入河排污口现场排查,发现入河排污口1.7万余个。
2023年3月,生态环境部组织全国286名生态环境系统业务骨干开展了黄河干流山西陕西段、渭河流域及石川河的排查工作,共发现入河排污口8500余个,其中黄河干流5200余个。雨洪排口、农业农村排口数量最多,分别约占45%和26%。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督促自行开展排查的地方尽快完成现场排查,建立黄河全流域入河排污口一张图、一本账。另一方面将及时向相关省交办入河排污口清单和环境问题清单,推进后续入河排污口监测、溯源、整治和环境问题整改工作,督促各地年底前完成80%溯源和30%的整治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