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柘林湖水质整体处于III类,部分入湖支流相对较差由《2000-2011年柘林湖水质状况报告》的监测数据可知,近10年来柘林湖湖体水质由2003年的I类水质下降到Ⅱ类;再从2004年开始下降到Ⅲ类水质,持续到目前一直保持在Ⅲ类水质。其中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和总氮4项指标的变化趋势图如图1和图2所示,总磷和总氮维持稳定在Ⅲ类,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稳定在Ⅱ类[5]。由于柘林湖湖泊水面积较大,水质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总体水质较好的情况下,沿岸带及部分库湾水质明显差于湖心和坝上处水质,局部入湖水域还存在一定污染问题,水环境依然脆弱。
1.1.2柘林湖水体整体呈中营养状态,但在部分季节局部湖湾水体中蓝藻成为次优势类群之一,局部湖湾生态安全问题需引起重视在2010-2011年的调查中发现在枯水期和平水期,湖区的浮游植物类群1石臼湖概况石臼湖位于南京市西南部的苏皖交界线.65km2,属于构造型浅水湖泊.它是由古丹阳湖分化而成,经胭脂河与秦淮河相连,由江苏省溧水、高淳和安徽省当涂这3个县共同管理.石臼湖地处北亚热带江南湿润区,季风气候显著,年平均温度为15.7℃,年降雨量1046mm,年蒸发量1106.1mmBG真人,平均水位6.92m,平均水深1.67m,蓄水量3.5亿m3,湖水主要依靠地表径流及大气降水补给,具有明显的枯水期和丰水期[13].湖区周围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包括水杉和意杨等乔木树种;茭笋和芦苇等挺水植物;茨实、菱和浮萍等浮水植物及湖滩蔓生莎草.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人类生产活动,如废水排放、围湖造田及过度养殖等已严重威胁石臼湖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根据石臼湖江苏段地表水环境监测资料显示,近几年石臼湖大部分湖区水质已处于Ⅳ~Ⅴ类状态,水体生态系统退化明显[14,15].
2.1样品采集受百年一遇的春旱影响,石臼湖大面积湖区干涸.2011年5月采集了石臼湖已干裂湖底的沉积物样品(31°29N,118°57E),见图1.采样选取了无人为扰动的3个20cm×30cm样品采集区(SJ-1、SJ-2和SJ-3).采样时,首先去除掉沉积物表面薄薄的一层,然后分层采集0~30cm之间的样品,每层厚度0.5cm.采样过程中,所用的铁铲事先清洗干净,凡是样品要接触的地方,手及其它物品都避免直接与之接触.样品采完称湿重后立即置于冰上,运至实验室放入冰箱中-40℃冷藏.对SJ-1和SJ-2样品进行了有机碳、氮元素测定,得到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考虑到分子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周期较长以及SJ-2样品的分析结果更加具有代表性.因此本研究选取了SJ-2样品进行210Pb定年及正构烷烃和单体碳同位素的分析测试.
2.2.1210Pb定年称取风干、研磨、过100目筛后的样品(10±0.5)g装满同一规格的塑料容器中,蜡封20d,使226Ra和210Pb处于永久衰变平衡体系,然后利用高纯锗γ谱仪(GWL-120-15,USA)进行放射性核素的测量,每个样品的测量时间≥40000s(实时).样品中过剩210Pb比活度(用210Pbex表示)为210Pb比活度与226Ra比活度的差值.210Pb的比活度由46.5keV处γ射线keV处γ射线Pbex垂直剖面及深度与年代对应图.从中可以看出,沉积物剖面0~9.5cm范围内210Pbex比活度明显增大且在高值范围内波动,沉积速率也随着深度变浅显著增大.究其原因,可能与人类活动导致大量陆源泥沙携带210Pb进入水体进而沉积到湖底有关.本实验中沉积物样品定年深度为0~26.5cm,27~30cm处无法读数,可能是由于该处样品中210Pb含量过少,仪器无法检测出.石臼湖是典型的浅水型湖泊,受人类活动干扰强度大,沉积速率存在多变性,因此计算采用CRS(稳恒沉积通量)模式[16,17],得到0~26.5cm沉积物样品的沉积速率为0.18cma-1,年代跨度为1862~2010年.据相关资料表明,自1969年起,石臼湖地区开始围湖造田,1974年左右达到顶峰[18].对湖区进行大面积围垦可能会造成某一时期内210Pb的大量沉积,因此,根据CRS模式计算结果,将距表层9.5cm处的沉积物样品定为1974年是基本可信的.
2.2.2总有机碳及总氮分析称取经过冷冻干燥后研磨至200目的样品1g放入30mL离心管中,用10%(体积比)的稀盐酸浸泡24h以上,使样品中的碳酸盐充分溶解,用去离子水冲洗多次以去除碳酸盐,清洗后的样品放入烘箱中于50℃烘干.取适量烘干的样品进行元素分析,元素分析在元素分析仪(VarioEl-Ⅲ,USA)上进行.数据结果表达为TOC(%,质量分数)和TN(%,质量分数).每个样品均测定平行双样,最终结果为其平均值.对某一样品重复测试(5次),其标准偏差σ为:±0.02%(以C计,质量分数)C和±0.003%(以N计,质量分数).
2.2.3正构烷烃及单体碳同位素分析样品经冷冻干燥,研磨至200目加二氯甲烷/甲醇(97∶3,体积比)混合溶剂索氏抽提72h.为除去样品中可能存在的硫元素,抽提前在圆底烧瓶底部加入过量经活化处理的铜片.抽提液经过40℃旋转、蒸发和浓缩后,用氧化铝/硅胶柱(1∶3,体积比)分离出烷烃组分和极性组分.运用气相色谱仪对样品中烷烃组分的碳数分布进行测定,气相色谱(GC)分析符合要求之后,选取其中部分样品进行色谱-质谱(GC-MS)分析,确定各碳峰的具置.对色谱峰进行手动积分来确定不同碳数烷烃的相对丰度.气相色谱及色谱-质谱分析:采用气相色谱仪(HP6890Ⅱ,USA)测定样品中烷烃的碳数分布,色谱柱为DB-5MS硅熔融毛细管色谱柱(30m长×0.25mm内径×0.25μm涂层).无分流进样1~1.2μL,进样口温度为290℃.升温程序:初始温度80℃,恒温2min,以15℃min-1升至150℃,再经过4℃min-1升温至290℃,恒温20min.色谱-质谱分析采用气相色谱(HP6890Ⅱ,USA)-质谱(GVInstrumentsIsoPrime,USA)联用仪,色谱柱及升温程序与GC分析一致,质谱扫描范围为50~550u,载气为高纯氦气,流速为1.0mLmin-1.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分析:经色谱-质谱分析后的烷烃组分进行尿素络合得到正构烷烃,运用气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仪(GVIsoprimeGC-IRMS,USA)对正构烷烃组分进行单体碳同位素分析,色谱柱为DB-5MS硅熔融毛细管色谱柱(60m长×0.25mm内径×0.25μm涂层),氮气作载气.无分流进样1~1.2μL,进样口温度为290℃.色谱与质谱的接口温度为850℃.升温程序:初始温度80℃,恒温2min,以15℃min-1升至150℃,再经过4℃min-1升温至290℃,恒温15min.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的计算按PDB标准进行。
3.1沉积物中TOC、TN及C/N的剖面分布湖泊沉积物中有机质大多数以有机碳和有机氮形式存在,因此TOC、TN和C/N的值可以反映一定时期湖泊的生产能力.研究表明,湖泊中来自藻类的有机物C/N值一般在4~10之间,而来自陆生脉管植物的C/N值多数>12[19]。石臼湖沉积物中TOC、TN和C/N明显呈现三阶段变化:沉积物剖面11~30cm处,TOC范围为0.28%~0.87%,均值为0.60%,TN范围为0.04%~0.10%,均值为0.07%,C/N范围为6.7~10.0,均值为8.2,此阶段C/N在16.5~19cm处出现峰值,说明此深度范围陆源有机质输入比例增大,而TOC和TN含量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且增长趋势缓慢,反映湖泊自然演化过程,湖区整体生态环境较为稳定;8~10.5cm处,TOC范围为0.89%~2.63%,均值为1.99%,TN范围为0.10%~0.28%,均值为0.21%,C/N范围为8.6~10.4,均值为9.5,此阶段TOC、TN和C/N均随深度的变浅呈现迅速增加的趋势,可见此阶段受大量陆源有机质及湖泊自身内源有机质的影响,湖泊的营养程度较前一时期相比明显提高,可能与此阶段大量的人类活动有关;0~7.5cm处,TOC范围为1.94%~2.38%,均值为2.20%,TN范围为0.23%~0.28%,均值为0.26%,C/N范围为8.2~9.3,均值为8.5,此阶段TOC、TN含量仍处于高值范畴,而C/N较前一时期有所降低表明此阶段藻类等内源有机质贡献比例增大,湖泊的营养程度进一步提高,水体质量逐渐恶化.
3.2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碳分子的组成特征石臼湖沉积物样品中检测出的正构烷烃碳数分布范围为C16~C33,总体呈现以中高碳数正构烷烃为主的分布特征,并且在C25~C31范围内有显著的奇偶优势.根据下列公式计算得到沉积物样品正构烷烃碳优势指数(CPI)范围为3.2~7.0,均值为4.5,奇偶优势(OEP)范围为3.0~6.7,均值为4.5,表明沉积物中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生高等植物的贡献.随着埋藏深度的变化,正构烷烃各组分的相对含量会发生变化.如图5所示,沉积物剖面26.5~30cm处,C17~C19的相对含量较高且波动范围较大,C27~C31的相对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11~26cm处,C17~C19、C21~C25及C27~C31的相对含量均较为稳定,且高碳数正构烷烃所占比重较大,可见此时段湖泊的营养程度不高,水体质量相对较好;0~10.5cm处,尤其8~10.5cm处,C17~C19和C21~C25的相对含量显著增加,且稳定在高值范畴,而高碳数正构烷烃相对含量有相对减少趋势,表明此沉积时段菌藻类和水生植物的数量明显增多,此结果与C/N结果较一致,共同指示此时期内石臼湖水体营养程度显著提高.来自漂浮、沉水和挺水植物的正构烷烃以C21、C23和C25为主,而细菌和藻类的正构烷烃主要则以C17为主,利用3C17/(C21+C23+C25)比值可以揭示菌藻类和大型水生植物对石臼湖沉积物有机质的相对贡献(图6).沉积物样品3C17/(C21+C23+C25)范围为0.1~0.7,均值为0.3,表明相对于藻类而言,大型水生植物对沉积物中有机质的贡献占据优势.从图6可以看出,沉积物剖面26.5~30cm,3C17/(C21+C23+C25)在0.3~0.7范围内波动,均值为0.5,说明菌藻类对有机质的贡献相对较多;11~26cm处比值稳定在较低范围内,均值为0.2,说明此时期大型水生植物对有机质输入占绝对优势,菌藻类含量相对较少;8~10.5cm处比值仍然处于较低范围内,均值为0.3,然而,对C/N及中低碳数正构烷烃相对含量的分析说明此阶段湖泊的营养程度显著提高,水体环境质量恶化,3C17/(C21+C23+C25)比值之所以仍处在低值范围,究其原因可能是陆源有机质的输入造成了湖泊内藻类和一些大型水生植物均大量生长的缘故;0~7.5cm随着深度的变浅,比值显著增大,均值达到0.6,表明菌藻对有机质的贡献量增大,富营养化问题逐渐凸显.根据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显示,正构烷烃化合物以C31为主峰碳时,草本植物占优势;而木本植物占优势时,正构烷烃化合物则以C27和C29为主峰碳,(C27+C29)/2C31比值变化可以反映陆源高等植物输入类型的变化:比值增加,草本植物向木本植物过渡;比值减小,木本植物向草本植物过渡[7,11,23,24].现代湖泊沉积物长链正构烷烃(碳数>C25)的平均碳链长度(ACL)值也可以用来指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相对输入贡献:ACL值增大,表明草本植物所占的比例较木本植物多。
3.3长链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对湖区植被的估算正构烷烃分布特征指示一定时期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来源,反演湖区气候和环境变化自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不同的生物体中可能存在着相同或相似的正构烷烃组成,这使得由众多生物来源所形成的湖泊沉积物难以区分具体的生物输入源。
3.4人类活动与湖区生态环境演变关系探讨根据石臼湖沉积物TOC、TN及C/N剖面分布,结合210Pb的定年结果大致可以将沉积物样品按以下3个沉积时段进行划分:第1阶段为1862~1970年(11~26.5cm),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相对较低,但随着埋藏深度变浅有缓慢增加的趋势;第2阶段为1970~1983年(8~10.5cm),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约是上一沉积时段的3~4倍,湖泊营养程度明显提高,水体生态环境恶化;第3阶段为1983~2010年(0~7.5cm),有机质含量仍处于高值范畴,湖区生态环境整体呈现退化趋势.石臼湖近现代生态环境的演变与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沉积物进行正构烷烃及单体碳同位素分析,得到结果大致与TOC、TN、C/N的总体特征相一致.因此,大致可以根据上述划分的3个阶段探讨人类活动与湖区生态环境演变的关系:
第1阶段:1862~1970年,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随深度的变浅缓慢增加,但总体处于低值范畴,C/N在1950~1955年附近出现峰值.结合正构烷烃及单体碳同位素的分布特征,又可以将该时段划分为2个亚时段.第1亚时段为1862~1950年,中低碳数正构烷烃相对含量较低说明湖泊内菌藻类及水生植物的含量较少;(C27+C29)/2C31体现该沉积时段在木本植物占优势的生态格局下,草本植物的含量相对较低;长链正构烷烃δ13C值反映此时期C3植物含量相对稳定,反演湖区气候条件也较为稳定.由此可以推断,1862~1950年,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较小,湖区整体生态环境相对稳定.第2亚时段为1950~1970年,此时期C/N增大,表明陆源有机质输入量开始增多,可能与此时期人们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有关;(C27+C29)/2C31在1956年之后明显减小,则可能与1958年前后全民大炼钢铁运动的兴起有关,人们为了获取能源大量砍伐湖区植被,造成了湖区周围木本植物大量减少[39].这表明,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工农业发展的需要,人们已经开始对湖区的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湖区生态环境开始退化.
第2阶段:1970~1983年,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C/N在1977年附近再次形成峰值,可见陆源有机质的输入量进一步增大.中低碳数正构烷烃的相对含量显著增加指示此时期内石臼湖菌藻类和水生植物大量生长,湖泊营养程度显著提高.究其原因,可能与此时期人类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含有氮磷元素的化肥及将含有大量营养盐的工业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湖泊有关[39].(C27+C29)/2C31在该时期内明显增大,并在1977年附近形成峰值,表明草本植物的含量急剧降低.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当时干旱的气候条件造成的,另一方面则可能与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开始对湖区进行大面积围垦造成的.有资料表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石臼湖四周沿湖围垦出现高潮,直接导致了湖泊面积由原来的264km2缩小为214km2,减少了近19%,毗邻石臼湖的丹阳湖正是因为此时期的过度围垦而消亡的[14,18].湖区植被的迅速减少一方面会加剧水土流失,使土壤中积聚的大量有机质被地表径流带入湖泊中,有利于水生藻类大量繁殖,造成水体营养程度迅速提高;另一方面也会使植被对气候的调节能力逐渐减弱,导致降水量减少,气候干旱,这与长链正构烷烃δ13C值指示的此时期C3植物含量迅速降低相吻合.由此推断,此时期大规模的人类活动造成了湖区生态环境出现急剧恶化.
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是环境监测,因此参考环境监测数据,针对某区域环境问题展开讨论,从而拟定一套完整的解决计划,降低污染指数,保护生态环境。目前,我国已推出了环境监测体系并且与国内情况相吻合,在环境保护中贡献一份力量。另一方面,落实好环境保护计划,有助于生态环境工作的顺利实施。
1.1概念。通过搜索影响环境质量的相关因素标准,辅佐环保机构更准确的了解环境质量状态,站在不同角度全方位了解污染程度和受损程度,这是环境监测的主要工作内容。在生态环境保护中运用环境监测其意义是预先勘察和讨论环境质量变化特征,将所有服务内容汇报给环保机构,把最精准的数据理论发送至环境保护、环境计划及环境预防工作中去,从而体现理论依据的可行性。1.2特征。环境监测是一项新型科目,其具备强烈的综合色彩。环境监测特征主要包含以下两点:(1)在统计学视域下环境监测运行状况,环境监测的核心知识框架为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2)环境监测的最终目的是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详细研究监测数据从而更好的掌握环境污染物空间分布规律和浓度信息,以此确认环境质量情况。1.3分类。对于环境监测而言,依照监测对象和部门因素可分成四种类型:(1)依照不同的监测对象展开区分,重点监测和保护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大气环境、水质环境和光照环境等,另外还涉及到人体健康和噪声监测。(2)依照不同的监测部门展开区分,通常监测部门可涉及的部门类型有环境监测、气象监测和卫生监督等,而这三种部门的监测重点是针对本区域内的各种环境因素,从而得到精准的检查信息,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3)依照不同的监测地区展开区分,此次监测内容是检查工厂和企业的环境污染情况。在监测环节,为了可以获取更精准、更细致的监测信息,通常可分成两大类:厂区监测和区域监测。(4)依照不同的监测目的展开区分,此次监测任务针对的是监视性环境监测。监视性环境监测对象是污染源和环境质量,并结合不同类型的监测环境数据来重点研究此区域的环境质量变化情况,最后准确判断政府部门下的环境保护工作效率和质量。1.4现状。政府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支撑,随着环境监测团队的日益增多,各个区域又增加了很多监测站,人员数量上面逐年上涨。由于监测团队的不断拓展,使得监测技术逐渐加强,所供应的环境保护数据越发严谨、详细。另外,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存在明显问题,如监测区域发展缺乏平衡性,监测厚度不合理等。尽管监测团队在规模上日益壮大,然因分布较散,环境监测对象又是地表污染物,所以我们要加大环境监测力度。
2.1提供依据。为了能够顺利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位,不仅要确保人类生产活动不受到环境的污染,并且要尽快修复好已经被污染的环境生态系统。在对环境污染进行整顿时,应详细了解环境污染程度,全范围探究环境污染源的发展走向,深入分析污染物在标准条件下所引起的变化,进而协助环保部门拟定严谨的规范章程,合理掌控环境污染源,渐渐恢复本地区生态环境。2.2环境影响评价信息。相较于环境影响评价而言,环境监测核心内容。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落实,国家推出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其作用不言而喻。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要求相关部门负责该项目的审核与研发工作,使环境影响在制定范围内实施建设。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情况是其核心数据资源。2.3处理污染事件。目前,由于国内工业化生产水平急速上升,导致很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大量出现。若有关部门在事件处理过程中用错方法,那么会让污染物不断延伸,增加污染面积和治理难度,对人类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环保部门利用环境监测手段详细掌握污染程度、污染范围和蔓延情况,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方案的严谨性和可靠性,保证环境工作的顺利实施。2.4指明方向。在生态环境保护中运用环境监测可在一定程度上指明工作方向。环境监测可以协助环保部门明确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可把本区域水源、大气和土壤的污染情况上报给环境保护单位,让他们知晓环保工作中的问题,及时作出整改,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奠定基础。在环境管理和城市规划过程中融入环境监测,城市发展主要涉及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1加强制度改革。现如今,省级以下环境监测机构垂直管理改革已投入实施。相关责任人由省级环保部门担任,设立生态环境质量省级监测和考核制度。将市级环境监测机构上升至省级环境监测机构,确保环境质量监测的顺利实施。市级环保局增设县级环境监测机构,其工作内容是执法监测。经过进一步改革,具体处理环保监测机构问题与人员规范建设问题。环境监测人员需改变思想理念,尽快适应发展趋势,提高监测工作质量。另一方面,省级环保部门要始终贯彻体制改革原则,为基层环保监测人员提供优质的工作空间。3.2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在环境监测工作中质量管理是其核心要素。需进一步完善监测质量管理规范,组建部级环境质量监测网,站点的所有监测数据都要及时上报给环境监测总站点,遵守“谁考核、谁监测”原则。另外,运用部级和省级环保部门建设的相关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模式,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加以优化,提升内部质量控制力度,改良质控技术方法,落实好质量管理第三方监督、区域质控实验室、专家库监督检查机制工作,若出现不规范监测行为必须严惩不贷。3.3熟悉环境监测技术。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在环境监测中,新型技术和仪器被广泛使用。环境监测机构工作人员要提前了解相关技术、方法、设施、互联网络,定期组织人员参加培训,从而提升环境监测技能。为土壤保护、水质保护和大气保护工作提供精准数据。3.4优化环境监测预警系统。环境监测的核心内容是对环境危害范围加以监测,监测过程要结合危害程度进行审核。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探索问题,提前做好防范工作,运用正确治理方法,优化环境监测预警系统。3.5构建监测网络,创新环境监测技术。环境各要素监测业务网络、监测信息网络、环境管理监测网络是部级环境监测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增设部级环境监测网络,使环境监测工作朝着标准化、综合化、规范化方向迈进。建设监测网络可以对环境质量状况作出了解,在环境问题、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质量保护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环境监测工作量大,内容繁琐,若仅仅依靠现有设施和方法恐怕很难符合要求,只有借助监测分析方法与技术要求来完成,让他们变得方便、简单,使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
随着工业化产业和科学技术的扩大与进步,规范环境监测内容,不只针对工业污染源,还要组建相对完整的环境监测体系。如今环境保护是世界卫生组织关注的重点问题,其中环境监测是关键环节,应充分展现其优势,合理分配资源,呼吁更多人加入环保行业中。
[1]樊俊.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加强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7(8):32-33.
以党的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创建省级生态县为目标,以提升功能、改善环境、恢复和保护生态为主线,以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为重点,全面实施《县生态县建设规划》,打造富裕、生态、和谐的新。
到2013年,生态环境总体改善,生态社会基本成型。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生态破坏得到有效遏制,饮用水源质量和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固体废弃物大部分实现无害化,环境整治步入良性轨道,湖、稻屯洼、大汶河水质按功能区达标;建设项目环保审批率和“三同时”执行合格率达100%;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气、废水处理率达100%,工业废水、废气排放达标率均达90%以上;确保全县各项污染物总量控制在上级下达的指标之内。
1、做好湖水质净化工程。完成镇入湖口、乡出湖口、稻屯洼三块人工湿地建设,2009年底建设及修复镇入湖口、乡出湖口人工湿地1.6万亩,主要种植芦竹、芦苇、芡菱、莲藕等水生植物;2009年完成稻屯洼人工湿地土地征用,建成人工湿地净化系统200亩、湿地5500亩,主要种植芦竹、芦苇、水面种植莲藕、芡实。实施沿湖、沿汶河退耕还湿工程,2008年底前,完成统计上报及对上争取工作,2009年完成退耕还湿2万亩,2010年完成退耕还湿4万亩,有效遏制湿地退化趋势。实施湖综合整治工程,建设截污防护带,彻底关闭沿湖的“土小”企业,在州城、、银山三乡镇建设三处污水处理厂和三处垃圾集中收集站,集中处置湖周围的垃圾。加强对正亮、本才、永盛、三利四家淀粉加工企业的监督管理,2009年6月底前,实施废水治理再提高工程,确保外排废水稳定达标,对不能稳定达标的,实行转产、搬迁、关停。
2、加大城市污水治理。完善县污水处理厂一期配套设施建设和城区污水收集管网,实施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及二期建设项目,2009年6月底完成污水处理二期2.5万吨配套设备、污水管网和中水回用工程,达到日处理中水2.5万吨标准;完成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管网配套,达到雨污分流的要求,实现污水全部进污水处理厂,对园区企业进行集中整治,对已办理相关环保手续,但没有达标排放的企业,按照管理权限申请下达限期治理任务,确保园区企业2009年6月份全部实现达标排放;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坚决予以取缔。
3、抓好城区大气污染防治。2008年底前,完成光源热电有限公司75吨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外脱硫工程,实现2009年SO2削减600吨减排目标;2010年底前,关停鑫海水泥机立窑生产线,彻底消除水泥厂的粉尘污染;2009年12月底前,完成中顺明兴纸业、新华玻璃厂、亿纳珠光颜料有限公司、国信实业公司等企业自备锅炉的清洁能源改造工作;加强城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开展文明工地评比活动,有效控制扬尘。到2010年,城区大气环境质量稳定达到二级标准,工业废气处理率达100%,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达到96%,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98%。到2013年,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上级下达的指标以内,城区大气环境质量稳定达到二级标准,工业废气处理率达100%,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大于98%,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100%。
4、开展城市噪声污染综合治理。加强对歌厅和建筑工地噪声扰民行为的集中清理和整顿,定期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同时,制止夜间10点到次日凌晨7点使用高噪声音响和设备进行营业和施工等违法行为。加强城区机动车鸣笛管理,2009年6月底前在城区合理设置交通信号与标志、标线,科学划分车道和设置专用车道,规定适当行车速度,整体改善交通噪声环境。到2009年底,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85%,2012年底,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90%,到2013年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95%。
5、加强固体废物防治。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2009年12月底前完成光源灰沙砖厂、恒通灰沙砖厂扩能改造,提高煤矸石、粉煤灰、炉渣综合利用率,到2010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2013年达到87%。加快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建设,2009年12月底前建成一个日处理150吨垃圾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到2010年,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2013年达到93%。
6、推进生态林业建设。加强荒山绿化,在白佛山、北山、青峰山种植松树、火炬、银杏、红枫等树种,到2010年,全县山区、丘陵、平原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63%、33%、14%,2012年分别达到65%、35%、17%;按照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要求,发展城市林业,推进城市绿化美化,规划建设“四带”即:“滨河绿化带”、“高速公路防护带”、“高压走廊绿化带”、“白吉河景观休闲带”。“四园”即:“白佛山公园”、“光大油脂公园”、“平湖广场公园”、“市政广场公园”。到2013年,共建设“十八片”即:流泽大桥北西片、流泽大桥北东片、焦村西片、平湖中学片、青峰山公园片、白吉河片、加油广场片、金山酒店片、平湖广场片、煤气公司片、亚麻纺织片、金正大厦片、兴泰宾馆片、供电局家属院片、佛山广场片、湖管委片、油脂厂片、卜楼片生态景观休闲林。面积652.6亩,其中新建443.9亩,改善完善208.7亩。到2009年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1.3%,2010年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2%,2012年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2.3%,2013年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3%;城镇人均绿地面积达10平方米,实施人工造林4.1万亩,绿色通道建设114.3公里。
7、加强资源开发与保护。加大对矿产生态环境和山体资源保护整治力度,有效遏制生态破坏趋势。加强铁矿、煤矿、山石等重要资源的地质勘探和开发工作,实行保护性开发。实施矿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大中型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规划,加强矿产企业开采回采率、采矿贫化率和选矿回收率的监督管理和专项检查,逐步建立和推行矿产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保证金制度。按照“谁开采,谁治理”的原则,实施矿产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逐步建立全县发证矿产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恢复责任机制。禁止在矿产资源规划确定的禁采区设置矿权,督促业主对废弃矿山、道路边坡进行山体复绿。2009年重点修复县城李范村片、大羊片、片、银山片,沿湖片、银山片山体,到2010年底,李范村片、片、银山片、大羊片基本修复;加强可采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本着边开采边恢复的原则,到2013年底前完成6处采石区宜采区及金牛铁矿、宏达铁矿、建龙铁矿等矿区的生态恢复;2010年底,停止11处粘土砖(瓦)生产,2012年全部停止粘土砖(瓦)生产。
8、实施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按照有关要求编制或完善环境优美乡镇创建规划园林建设,2009年6月前,新湖乡、大羊乡、乡、斑鸠店镇、商老庄乡、沙河站镇、戴庙乡、梯门乡完成环境优美乡镇规划编制工作。2009年12月底前,完成州城、彭集2个部级及沙河站镇、新湖乡、大羊乡、商老庄乡、梯门乡5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2010年完成接山乡、银山镇、镇3个部级及、戴庙、斑鸠店3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工作。到2013年,80%的村庄建成文明生态村。
9、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企业内部实现物质、能量循环,不排或少排废物。引导企业加强原料替代、工艺改进和产品设计,强化废物循环利用,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实现废物排放“减量化”,达到节能、降耗、增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完成排污总量削减任务,做到增产减污。2009年底,完成社汇酒业、洲际泰亚麻等企业的清洁生产审计工作,到2013年建成省级生态示范区。
10、发展新型生态农业模式。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控制、减少农药和化肥施用量,化肥施用强度(折纯):2008年不高于450千克/公顷,2009年不高于350千克/公顷,2010年不高于300千克/公顷,2013年不高于250千克/公顷。合理配置农业生物,防止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严禁焚烧秸秆。2010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2013年达到85%。全面实施优质粮油、绿色无公害优质果蔬、特色家禽、生态渔业等示范带动项目,2010年12月底,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有机食品基地绿色食品基地面积58万亩。基本完成农村改圈、改厕、改厨、改水任务,2009年6月底,有95%以上的村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2010年农村户用沼气池户数达到17500户,2012年农村户用沼气池户数达到21600户,2013年农村户用沼气池户数达到22000户。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加强对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领导,县政府成立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对这项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各乡镇、各部门(单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建立生态环境建设领导负责制、任期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形成“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的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责任机制。县政府和各有关责任部门签订生态环境建设责任书,明确工作进度,落实具体措施,确保生态环境建设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2、健全制度,依法执政。制定和完善县生态环境保护、农村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流域综合管理、湿地保护和建设等规章制度,健全和完善县生态资源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的地方立法体系。围绕全县重点地区、重点生态环境问题,加强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监管,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查处各类环境违法案件,打击人为破坏生态环境行为,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3、增加投入,完善机制。建立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生态市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财政部门负责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对重大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项目,优先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统筹安排,推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要求,广泛吸引外资、民资及其他社会资本,增加生态市建设的资金投入。建立完善专家咨询、部门联合会诊、公众参与的决策机制,加强综合决策。
为了应对我国生态环境损害日益严重制约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同时为构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进行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我国于2017年底正式印发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在全国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其中《改革方案》正式提出政府可作为赔偿权利人提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那么作为行政机关的政府提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是否具有正当性,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究竟是个什么诉讼,与环境公益诉讼有什么关系等问题的认知,都直接影响着我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和展开。因此本文首先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进行法律界定。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对于环境利益的损害可提起诉讼的索赔人包括检察机关、环保组织为主体提起的环境公益诉讼,公民个人提起的环境民事侵权诉讼,政府作为索赔人提起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因此,我们需从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相关的环境公益诉讼着手来探讨其性质。首先,二者均以民事责任的追究为主。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主要以责任人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为主,后者则主要以停止侵害、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为主要责任承担形式。虽然二者具有很大的相同点,但不难发现二者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其次,二者权利主体和请求权基础具有很大的不同。在权利主体上,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由经国务院授权的省级政府及符合条件的市级政府享有索赔权。而环境公益诉讼则由符合《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和《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司法解释》第一条至第五条规定条件的社会组织、试点地方的人民检察院作为适格主体。就请求权基础而言,通过试点方案出台之后答记者问可知,国务院是站在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救济层面来授权政府的诉讼权利的,其请求权基础从现有法律规范来看主要是以《宪法》第九条、《物权法》第四十六条至第四十九条,《侵权责任法》第二条和第十五条的规定为依托,当然这在学术界是有很大争议的。就后者而言,所依据的理论基础通说观点主要来自于“法定诉讼担当说”和“环境权说”。因此,虽然二者诉讼制度都以环境保护为目的但其并不能定义为同一种诉讼。同时,以政府为原告提起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突破了原有的“直接厉害关系”诉的利益,区别于传统的民事侵权诉讼。所以笔者认为政府提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环境民事侵权诉讼。
诉权是指请求法律救济的权利,是一项启动与延续诉讼的权利。进二十一世纪,伴随着人权理论的丰富与发展,“人权诉权说”随之兴起。由于环境利益波及众多不特定的个体利益,在环境利益遭受侵害的情况下,受到牵连的个体会产生不满,基于诉权的人权属性,启动诉权将纠纷引入司法程序是为了更好的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秩序。在社会本位的指导思想下,政府作为公权力机关其有义务为恢复生态做出实事,其符合我国环境保护立法精神,同时也有利于弥补环境公益诉讼现实困境。如上所述,《宪法》第九条规定了自然资源国家享有所有权,在《物权法》第四十六条到四十九条从民法上同样也做出了同样规定。即作为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行使主体国务院,在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遭到生态损害时,针对损害行为提起赔偿诉讼以救济所有权是可以肯定的。
目前《改革方案》在积极实践中,其所反映出的问题使得学界对政府诉权问题产生了质疑。一方面政府诉权的法理依据有所欠缺。这主要表现在政府诉权缺乏立法依据、法理上存在诸多分歧;另一方面,有造成行政权与司法权混乱的可能。即行政权干预司法权或者机制功能重叠造成资源浪费等。对于政府提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可行性也产生了较大质疑。因此为提高诉讼的可行性,首先需要制定单行法,以单行法的模式确立政府的诉权,以破解授权诉讼所面对的质疑和法律困境;其次,完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程序,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资金管理模式;最后,协调环境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使得二者在司法实践中可以有序进行。
[1]周永坤.诉权法理研究论[J].中国法学,2004(5):11-24.
[2]梅宏,胡勇.论行政机关提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正当性与可行性[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83-88.
(一)受传统生活习惯影响,少数村民保护生态环境意识不强。由于受传统生产、生活习惯影响,部分农民缺乏生态环保意识。秸秆乱堆、垃圾乱倒、生活污水乱排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个别村甚至出现了“垃圾围村”的现象;少数农民在施用化肥、农药、农膜以及畜禽养殖过程中,缺乏标准化生产意识,随意性比较大,容易造成农村土壤、水体污染;有的偏僻地区缺乏秸秆处理能力,就一烧了之,不仅污染了大气,也白白浪费了可利用资源。这些现象的存在,与中央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二)农村区域工业环境污染仍然存在,个别地区表现突出。一是农村区域工业企业污染治理不稳定。有的企业经过多年治理虽然能够达标排放,但受经济利益驱使,环境污染治理主动性不强,环保意识淡漠,个别企业治污达标不稳定和偷排偷放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极少数小作坊式企业或偏远地区小民营企业,治污设施落后或形同虚设,所产生的污水、废气、废渣直接排往农田、河道、水库。有的排污企业离居民生活区很近,排放的污染物造成村内饮用水污染。
(三)农村区域水土保持工作不尽如人意。一方面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问题比较突出。北部山区有的采选矿主重采选、轻治理,尾矿砂乱堆乱放淤塞河道等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仍很庞大。
(四)农村饮水不安全和饮水困难村比重较大。据年统计,农村饮水不安全和饮水困难村很多,涉及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53.7%。饮水不安全的主要问题是含氟超标、苦咸水、未经处理的各类不合格地表水、污染严重的地下水及其它水质不达标的水等;饮水困难的主要问题是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水量不足、北部山区居住分散打井成本过大、个别村地质条件复杂水源难找、村民只能到较远的地方拉、运水吃等。
(五)农村新能源利用发展不均衡。一方面,全市除沼气外的其它新能源利用率普遍不高。一些安全、无污染的能源,如太阳能等在适用地区都没有达到普遍利用的程度;另一方面,全市沼气开发利用在各地区发展也不均衡。经济状况较好的地区,沼气入户率较高,而经济状况一般的地区,沼气入户率偏低,沼气池的利用情况也不均衡。在规模化畜禽养殖较高的地区,沼气池利用情况较好。沼气原料较少的农户,沼气池利用率偏低。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农民参与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条件的自觉性。各级政府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科普讲座、举办培训班、农广校、农民夜校等形式,多角度、多渠道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农民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条件责任意识,增强参与的主动性;要充分发挥各地区已建成的为数众多的文明生态村的典型示范作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象爱护自己的小家庭一样来爱护、建设“大家庭”环境。摒弃陋习,倡导新风,自觉投资投劳。引导他们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条件与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目标结合起来,共同建设好自己的家园。
(二)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饮水问题是关系广大农民身体健康的大问题。政府应在原有饮水解困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饮水解困进度,使困难地区农民从根本上改变生存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三)普及与提高并重,加快沼气池健康发展。沼气池建设的好处是多方面的,也被广大农民认可。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力度,促进这项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一是在普及率上有一个较快的提高。要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加大本地投入,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上下结合、促进发展。二是在普及同时,把管理与利用向更高层次发展。一方面,沼气日常安全管理要上位,防止出现安全事故;另一方面,引导沼气向生产领域延伸,如搞沼气发电、生产有机肥、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等。使沼气发展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对促进农民增收发挥积极作用。
(四)增强对农村的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化农村环境保护的执法工作,一方面,要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管力度,确保治污稳定达标。对于不符合环境评估条件的新上企业,一律不予批准。同时提倡农村的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区,统一进行污染治理。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环保执法队伍建设,增强农村环境保护执法力量,不断提高对整个农村的环境保护覆盖面。
党和政府要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统筹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的各个领域”是在全国生态环境大会上提出的方针,其中着重强调了多措并举、整体施策、统筹兼顾等几点要求,以便更好地提升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的水平[1]。在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只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企业、社会公众等主体的帮助[2]。最近几年,各省市始终实施周边城市、城镇跨界生态环保联防联控的措施,不断加强各省市不同区域与周边城市的联系,为实现生态环境治理协同发展开辟新道路。
为了使区域整体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不仅需要提高跨部门环境污染防治的自觉性,还要有统一的目标规划。为此各省市与兄弟城市积极主动地对接交流,详细调查跨界周边3千米范围内化工区及化工园区内的企业,了解它们的产业结构以及污染源排放等信息,并结合实际情况共同协商,制定出有效的整治方案。在水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各省市采取了小流域综合整治措施。通过建立信息互通网络,实现了入河口、河道自净能力、污水排放等信息的共享,从整体布局出发制定了切合实际的具体整治方案,为治理生态环境新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1水域污染与流失问题各省市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且水域广阔,但是在城市、城镇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规划,造成了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使面污染源防治规划难以落实,进而导致了许多流域生态植被的消失,水土流失严重,这是出现水质恶化现象的根本原因。同时,低效的生活污水处理率也是导致水质恶化的原因之一。1.2.2环境质量问题随着各省市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兴工业城市、城镇也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出现,这一过程使得城市、城镇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其中环境污染问题最为严重。在污染严重地区,森林和植被大范围地消失,各省市许多地区的山区,缺乏绿化和良好的城镇规划策略,且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这不仅降低了城镇面貌、环境和健康水平,而且极大地影响了居民的生活。1.2.3林木或植被破坏问题由于近些年的乱砍滥伐,林木面积极度萎缩。林木的缺少直接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泥、沙在江河流域内含量不断升高,使得沿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不仅如此,植被覆盖率的降低减少了林木资源中的水源,导致水资源的利用率降低,流域区域居民的生活生产用水质量下降。在林木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流域内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造成较大的财产损失,成为流域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一直以来在环境治理方面,政府部门总是各自为政,不过由于生态环境的负外部性的存在,打破了这一局面BG真人。由于各省市存在生态环境的流动性,使得环境污染的外部性与治理难度有所提升,同时地方政府治理“碎片化”的局面,也拖慢了生态环境的治理进程,要想走出这一困境,创新跨部门综合治理的方法是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区域环境内生动力的要求。
目前生态环境的无边界化与外部性使得环境治理变得更加繁冗复杂,实施跨部门综合治理机制是落实责任主体的有效措施。现如今各个治理主体间存在复杂性与动态性,同时环境的外部不经济性,使得部门、企业合作的利益矛盾增大,只有将环境问题外部成本转变为内部化才能有效缓解这一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明确治理主体间共同的职责,通过跨部门综合治理保证环境保护的质量。
现如今公共问题变得外部化与无边界化,传统的以行政区为边界的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区域公共产品,跨部门治理模式中尊重每一个治理主体,为多元化主体的互动合作提供了条件,这不仅符合服务型政府的发展方针,也满足了公众对环境质量的需求。在跨部门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多元互动的综合型合作治理体系的出现标志着各省市环境体制改革迈入了新的阶段。
3.1.1积极推进政策和制度的落实现如今存在许多生态环境薄弱区域以及一些重工业城市、城镇,如果生态持续恶化必将影响生态安全,所以说,必须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作为发展的长期目标。必须紧跟中央的战略部署,参考西部大开发的相关信息,以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为中心、以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为基础,积极面对困难,抓住机遇,保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实施。3.1.2加强各部门的有效合作加强领导能力是确保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任务顺利完成的关键。各相关部门的领导要重视该项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核查,分管领导具体考察,承担各自的责任,尽职尽责[3]。在治理过程中将研究、部署、检查等各项任务做到样样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与工业、财政、林业、农业、旅游、城建、环保等领域都有联系,只有各有关部门团结一心,协同作战,建设目标才可以完美实现。遵循国家“三定”职能的要求,环保部门要加大力度,注重抓“总”的任务,而各部门间也要加强沟通与合作。
由于过度的坡地运动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每一项防治措施的准则是:降低坡面径流量与径流速度,改善坡面抗冲能力,提升侵蚀基准面的高度。治理防护的过程中,从地表径流形成位置出发,顺着径流运动路径,步步设防维护,实施治坡与治沟相结合,以治坡为主;预防和治理相结合,以预防为主。要想治理能够奏效,必须通过采取各种措施综合治理和集中治理、持续治理保证治理的质量。随着时代的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现在保持水土发展政策整体的指导思想准则是:把建设秀美山川作为目标,注重治理水土流失,同时退耕还林,以坡耕地维护为基础,将小流域作为单位,从整体对山水田林路进行规划与治理;引用科技设备,实施具体的区域防治战略,强化管理和保护能力;凭借深化改革,完成机制创新;保证行业监管力度能够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要控制入海河流污染综合管理,从本质上提升入海河流水质,清理河道清淤疏浚,加固生态护坡护岸,减少甚至是杜绝污染物的入海量。二是要严查直排海污染源,坚决剔除这些直排海污染源;强化工业集聚区与工业污染源排放负责人的责任意识,增加监管力度,防止工业直排海污染源的出现。三是要重点监管涉水“十小”、“散乱污”企业清理是否达标,对“散乱污”的企业采取取缔的措施。四要提升农业农村防污染意识,开设农业宣传活动,提升居民农药化肥科学合理应用以及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意识,让居民意识到农业废弃物以及污水的危害,从而进行资源化利用以及生活污水治理等工作。
[1]唐亚林,钱坤.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经验及其优化对策——以上海“五违四必”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例[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9,20(2):43-52.
(一)国际环境法与各国环境法的关系。在国际法中,国际环境法是约束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为缔结的一系列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文制度,国际环境法是国际法重要的分支,在集成国际法的法律效力同时,对各国间的环境保护义务和做出明确规定,各国间依照国际环境法的内容设立自己国家对环境立法,设立期间各国环境法与国际环境法的制度、内容和指导原则不冲突,结合各国家环境保护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具体按安排。(二)国际环境法的重要组成。在国际环境法中对生态环境中的海洋及海洋生物、野生植物、大气层、空间环境保护和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等多项内容作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无论哪个国家都需要深刻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生态环境化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在生态保护方面,持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经济结构提质行动,推进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国际环境法中还涉及到《国际海洋保护公约》、《保护臭氧层公约》、《保护生物多样化公约》、《防止国际河流污染公约》等多方面环境保护公约和条约。国际环境法适用于国家间环境利于的保护及指导功能,是各国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制定环境保护法规的重要依据,在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保护自然环境是人类奋斗的最高目标,因为人在自然中就像许多灭绝的生物一样渺小,与大自然和谐共存,保护环境才是人类的唯一出路。(三)加强国际间合作对生态环境化的重要意义。大自然的环境不是独立存在的体统,国际环境化中对国际海域、大气环境、国际河流保护、宇宙空间和海洋生物资源等做出明确法律规范,就河流及湖泊而言,国家间常见的合作形式主要有军事合作、文化合作、经济合作、科学技术合作等领域,合作是为了保证各国间和平及安排的发展愿望实现的互动行为。随着国家间合作主体的宽泛、合作主体范围的扩大,二十世纪70年代后逐渐在环境领域开展合作。主要针对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环境资源恶化整治问题等多项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国家间的开展合作对生态环境化意义重大。各国回望过去的发展,从英国伦敦的雾都污染治理,到印度博帕尔事件,乌克兰的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到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告诉我们生态环境化污染的代价远不止眼前的经济利益,取得经济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需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各国间开展有效的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提升环境治理水平。
(一)中国在国际环境法化发展中的重要角色。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渐在世界舞台展现大国风采彰显责任与发展并存国际形象。1971年重返联合国前,由于国际地位的影响在早期国际环境法制定建立过程中未能参与。重返联合国之后,中国试探性地参与了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1972年到1992年之间,中国虽然也签署和参与了一些公约,得到参与合作的机会。而到以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为契机,中国开始建设性地参与国际环境公约和协定的缔结、签署和生效。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中国经济总量和排放量的增加,中国逐步成为以气候变化应对为代表的国际环境协定的缔结、签署和生效的深度参与者和奉献者。2016年《巴黎协定》生效后,中国以负责任的姿态成为国际环境协定实施和落实的引领者。(二)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经济发展是国家之间较量的关键因素,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党和国家认识到推动绿色发展对生态经济化管理具有重要的发展作用。作为现阶段重要的工作重点来管理,在党和国家深刻到认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快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逐步提升会环境保护的治理水平,通过构建生态宜居城市、绿色城市、海绵城市等扶持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保护工作。
(一)构建生态环境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随着各国政府在国内层面对可持续发展理念做出了明确要求,在中国坚持走环境的可续发展,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绝不是喊起来洪亮的口号,国家在践行负责任的大国时,努力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开展海洋环境保护禁止捕捞濒临灭绝的生物。通过建立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约束企业的排放及整治的相关内容,对当前企业违法高成本、守法低成本力开展综合管理措施。从而有效抑制企业违法破坏环境的行为。中国发展的未来方向逐渐从解决人们温饱问题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过渡,认识到中华民族永久发展需要依靠生态环境保护做支撑,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思想,注重生活质量的提升的同时摒弃危害环境破坏而增长的经济模式。(二)强化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中国,随处可见全民生态环保意识主动增强,生态危机意识、节约意识与环保意识,从多方面强化保护环境,从幼儿园到大学,从机关单位到民营私企形成统一的生态环保意识,建立环境保护管理民间组织,宣扬生态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让全民认识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从身边小事做起。教育孩子树立坏境保护意识,从自己做起,使用可降解材料包装、开展无纸化办公、下班随手关灯、对垃圾分类处理、使用高效的低碳的燃烧材料等。从国家的发展而言,重视节能、绿色材料使用,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太阳能技术,利用可再生资源创作社会经济价值。在百姓的家中,普遍选用高效环保节能材料及装饰,为国家的节约用电做出了贡献。(三)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在环境保护工作上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合作交流,在学习的过程中挖掘其他国家先进的环保经验和生态治理方法,将科学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生态环保技术借鉴到我国环境治理上。在环境保护上加强与邻国的合作与交流。对大气防治、河流污染及海洋生物保护等多方面开展综合保护措施。同时,国家在立法方面加强对污染企业的惩罚力度,设立环境保护监督机制,重点查处各类因破坏生态环境化的一系列违法行为。在治理排水污染物的管理上控制排放总量及排放付费等双重管理手段,对多次查处未整改的企业勒令停止营业整顿。
无论是国际环境法还是中国的环境保护法,都是对环境保护作出的巨大贡献,每个国家拥有对自己国家环境保护及开发的自主权,但同时也要求每个国家在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不对别的国家环境及资源构成威胁。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对世界经济作出贡献的同时,又要承担全球生态环境化建设重要责任,通过科学的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使人们的生活环境中天更蓝,水更绿。
[1]于兴安.当代国际环境法发展面临的内外问题与对策分析[J].鄱阳湖学刊,201(701):75-82+127.
[2]李秋艳,屈振辉.国际环境法趋同化发展的中国生态伦理贡献[J].绿叶,201(75):42-48.
[3]孙佑海.绿色“一带一路”环境法规制研究[J].中国法学,201(76):110-128.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党和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伴随着“基本国策”、伴随着新的世纪正迈着希望的脚步,作为地球村的重要成员,草木葱茏,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家园。地球是人类唯一居住的地方,人类要在地球上安居乐业,就要爱护地球,爱护大自然。地球是茫茫宇宙间唯一一艘载有生命的航船,我们人类是这艘船上的乘客。当船漏水的时候,谁能说拯救地球与我无关?山不孤独水孤独,所以水绕着山;梦不孤独心孤独,所以梦把心牵住;树不孤独鸟孤独,所以鸟在树上住;我们不能让水孤“独”,不能让心孤独,更不能让鸟孤独,让我们共建绿色家园,让绿色回归自然,我们共同在努力!朋友,新世纪凝望地球:空气污染严重、土地遭到破坏、温室效应威胁着人类、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面积日益减少、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化学污染日益严重、混乱的城市化、海洋生态危机加剧、极地臭氧空洞,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吗?曾记否,我们的前人生活的环境是那样的美好:茂密的森林和青青的绿草覆盖着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大地,清新的空气中瓢着阵阵花香,丰腴的土地和清澈的河水哺育着大地上的生物,鸟儿在树上歌唱,鱼儿在蔚蓝的大海中畅游……如今,面对满目疮痍的地球,我们是否应该深深地反思:时代要进步,文明要发展,我们再也不能吃祖宗饭、断路的路子了,人类向大自然一味掠夺式的索取生活方式不可取。我们应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新风。我们应该积极地,自觉地行动起来,快快加入到生态环境保行动中来。保护环境,建设绿色家园,应从身边的事做起: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就要大力倡导和树立绿色文明理念。将绿色文明当成是人与自然相和谐与共、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文明。将这一文明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共同认知。从而自觉传播、实践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绿色文明理念。人在自然中生长,绿是自然的颜色。绿色是多么宝贵啊!它是生命、是希望、是快乐,让我们行动起来,为珍惜绿色,创造绿色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就是要立足安康实际。安康地处秦头楚尾,是西北、华中和西南三个经济区的几何中心,汉江即是长江水系最大的支流,也是陕南安康人的母亲河,它孕育着安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历史上曾誉为“黄金水道”。“九五”以来,我们始终把保护汉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保护汉江水质免受污染作为环保工作的重点,不断加大投入和治理力度,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汉江环境保护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虽然坚持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坚定不移地走生态环境保护型之路。如今,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启动,大大推动汉江经济走廊的开发·安康作为国家南水北调工程中线主要调水区,优质水源涵养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丹江口水库在我省境内汉江、丹江流域集流面积659万公顷,涉及汉中、安康、商洛、宝鸡4市的29个县区、298万人口。汉江全长1537公里,在我省就有600多公里;总流域面积9.52万平方公里,在我省达4万多平方公里。安康不仅是调水区,而且是水源涵养区,同时也担负着保护水源地水质的重大责任。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土地资源破坏,水源涵养能力降低,生态环境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恶劣,泥沙下泄淤积河床、水库,使水利工程运行寿命和使用效率降低,丹江水质恶化,制约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南水北调工程水质安全留下了隐患。
随着安康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安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动员社会人士履行义务、参与生态建设;架起方便人民群众监督生态环境建设的桥梁;想方设法鼓励社会力量投入生态环境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安康山多水多,山青水秀,山多植物种类多,水多工业利用价值大,山青水秀又处南北过渡带,孕育着宜人而鲜有的气侯资源。大可以“水”牵线搭桥,联结北京等五省市构建“同饮一江水,共建新生活”的新认识、新资源,立足资源优势,运作生态资本,把绿色价值转化为较高的经济附加值,以而赋予整个经济以新的活力和竞争力,获得更多的政策和财政的反哺,实现经济跨越势发展。安康气候宜人,以山为雄,以山抒情,以水为灵,以水表情,游者有所依,情有所寄,使生态旅游成为主体。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就要形成从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现在做起。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了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安全的、多样的生态系统,营造安全健康舒适的生存空间,我们积极呼吁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和强化自然山水的整体布局,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方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从安康的生态环境的实际出发,就是要以人为本,立足自身,点滴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厉行节约,防止浪费,珍惜资源,植绿护绿,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为人类永续生存与发展尽绵薄之力。只要全民动员起来,群策群力,积极行动,持之以恒,我们安康天空湛蓝湛蓝,空气清新清新,山野翠绿翠绿,溪流水沟清澈清澈,山中野兽出没……这些是多么的令人羡慕啊!生态良好、景观优美、植物多样、清新舒适的人居环境。安康大地就一定会安宁康泰富有美意,山川秀美、江山如画!
论文摘要:“政治生态环境”是相对自然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秩序而言的一种社会政治状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环境,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政治生态环境由政策环境、法治环境、舆论环境、用人环境和廉政环境等构成,直接体现在干部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上。广大党员干部是“政治”大环境里的主导力量,广大党员干部的素质、能力直接影响着政治大环境的和谐与进步。如何保持政治大环境的和谐,建设优良的政治生态?
在指出“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正确用人机制建设”。对党的建设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迫切需要形成自己的、良好的政治生态。而建立健全正确的用人导向机制是创建优良政治生态的关键环节。
政治生态环境优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优势。政治生态影响全局的发展,引领社会和谐,体现地方形象,对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不仅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重要标志,也是反腐倡廉建设成效的重要表现。保持良好的政治生态,能凝心聚力,鼓舞士气,激发斗志。反之,则会人心涣散,败坏风气,滋生腐败。优良的政治生态更能确保“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进一步加强政治生态建设,着力营造风清气正、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形成加速经济崛起的强大合力,对推动经济与社会科学发展将起到一定的作用。目前各地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格局,更需要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
优良的政治生态建设是一个需要长期培育、持续建设的过程,需要我们齐心协力营造一个有利于与加速崛起的大局同轴运转、同频共振、同向推进,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优良政治生态。
建设良好的政治生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机制,党员干部的选拔、任用尤为重要。选准、用好干部,是优化政治生态的关键环节。什么是正确的用人导向?有正确的用人标准,树立注重品行的导向、科学发展的导向、崇尚实干的导向、重视基层的导向、鼓励创新的导向、群众公认的导向,真正把那些政治靠得住、工作有本事、作风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实践证明,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关系党风民意。公开树立起一个标杆,对广大干部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对政治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选准、用好了干部,就能够凝聚党心、鼓舞人心,优化政治生态。反之,选错、用错了干部,则会形成不良导向,涣散党心、挫伤民心,滋长“反生态”的不正之风。
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要有完善的机制作保障,须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来完成。形成正确用人导向的机制,使用人导向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水平,以此引领良好的政治生态。在良好的政治生态条件下,作为提高执政能力、提升决策水平的突破口,进一步提升政府公信力,树立起责任政府的良好形象。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构建和谐、良好的政治生态,迫切需要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氛围,争取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局面。
目前,在干部考核、选拔、任用和监督工作中,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对干部综合性评价不够,影响了考核结果的真实性;考核结果不全面,影响了考核的准确性;考核等级评定中缺乏层次性,制约了考核工作激励作用的发挥;部分考核结果简单化、公式化,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年度考核更是形式化,有的为争取考核优秀请同事吃饭拉票;有的单位干脆实行平均主义,将优秀名额逐年轮流安排,无论工作做得如何,人人有份。上述的考核结果难以作为干部奖惩和任用的依据。因而,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机制,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
在干部政绩考核中要坚持、彻底的贯彻四个标准。①系统性。在考核内容和标准的设置上,符合“三化”的要求,体现“三个文明建设”的成果;②针对性。充分考虑不同类别、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地区、不同基础情况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差异,在统一的实绩考核评价标准下,对实绩考核内容赋予不同的权重结构和侧重点;③科学性。考核指标的设置上,要紧紧围绕经济发展这个工作中心,立足本地区实际,从纷繁复杂的工作中确定重要的、有代表性的、足以反映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面貌、工作实效的若干重点工作,作为考核干部实绩的主要内容;④可操作性。合理确定考核目标和目标的不同标准,实事求是地分出优劣好坏的不同档次。对本身有任务指标、能量化考评的工作要坚持做到量化;对那些确实难以量化的目标,在完成标准和时限上要提出明确要求;对没有具体指标但又非常重要的工作,有可能量化的尽量量化,难以量化的,则应采取群众民主测评、群众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变抽象为具体。
科学、完善的干部任用制度机制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正确用人机制的新定位、新建立,是对干部选拔工作的新要求。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创新选人用人方式,规范选人用人程序,健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制度。坚持用发展的思路、改革的办法和市场经济的手段,努力探索正确用人机制工作与完善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新路子,建立起思想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正确用人机制的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的监控机制,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选人、用人机制。营造一种“有为才有位、有位更要有为”的氛围。采用应知应会测试、民主推荐、面试型考察、工作绩效分析等环节确定人选。应知应会测试包括与职位相关的理论、政策、学识与能力的测试,并通过案例分析,全面检测干部的发现问题、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工作绩效分析,根据领导干部工作绩效分析评价要点,了解考察对象所在单位的工作状况,重点分析考察对象的工作思路、工作投入和工作成效。这种方式可改变以往单一以推荐为主的产生方式,打破传统的以分取人的做法,使每一个条件都成为干部工作的一个正确导向,让工作业绩突出的干部得到优先重用,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如何让优秀的党员干部进入选拔视野,保证选拔的干部是真材实料?这里可以借鉴一下各地的做法。
陕西省实名推荐领导干部,不搞突然袭击,提前将空缺的领导职数情况通报给大家,并将拟推荐人选的任职资格和条件公布,给大家有足够的时间思考,让民主的空间尽可能地大一些;而且规定区级领导一律不参加推荐,把推荐权完全交给大家。这种做法有效地防止搞内定人选,克服了为内定人选量身设定的推荐资格条件或因信息不对称内定人选私下拉选票的弊端,同时也使不具备提拔的人士没有跑官的市场。
重庆市全面公示干部政绩,在考察前,把考察的规程、方法、考察对象的拟定、考察活动的安排等告之于民;在考察中,采取预先考察、公开考察、回访考察、跟踪考察、审计考察等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地考察评价干部;考察后,把拟选用对象的现实表现和工作业绩等全面予以公开公示,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有效杜绝了“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等现象。
这些省市的做法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在干部选拔、任用的过程中发掘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干部,为政府机关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所选拔的干部群众信服,因而群众的参与度高,政府的公信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使政治生态更加优化。
正确对待身边的人才,为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①创造一个好的舆论环境,让人才得到广泛的尊重和支持;②创造一个好的道德环境,加强思想作风建设;③创造一个好的实践环境。通过轮岗、干和渠道,让人才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成长。④要充分尊重人才的意愿,发挥人才的特长,建立良好的奖励制度。
建立健全正确用人导向,就应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及干部工作全方位程全过程的监督制约机制,为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机制提供环境保障。
①加强健全对公共权力部门的监督机制。公共部门掌握着国家的稀缺资源,享有国家授予的某些特殊权利,容易产生腐败。腐败的产生有两个前提:一是公共权力的存在,二是有谋取私利动机的公职人员。因而除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行政执行机制,形成行为规范、有章可循的行政执行制度,实现“以制度管事管人”外,还应在权力之外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监控和规范权力的运作方式,杜绝人情关系的蔓延,建立一个完善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断强化监督机制,扩大监督范围,权力运用到哪里,监督就到哪里,努力构建与和谐社会要求相符合的干部监督管理新机制。
②改进、优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办法。强化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经常性督促检查、强化事前和事中监督,注意手握权力的干部的隐性收入和异常的生活方式,发现领导干部有犯错误的苗头,及时通过打招呼、诫勉谈话、函询、召开民主生活会等形式,早作提醒,防微杜渐。坚持预防、监督、查处并举,认真落实过程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责任追究等工作,切实把严格监督和严肃纪律贯穿选人用人始终。
③进一步增强干部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广开、畅开监督渠道,欢迎群众监督,多听群众的意见,充分发挥专用举报电话的作用,认真受理关于干部选用工作的来电、来信、来访举报。对不署名的来信和电话也应认真对待,细致甄别。同时严惩对举报人员的打击报复,使举报人员无后顾之忧,监督的渠道才能通畅,腐败才会暴露在阳光之下。
④加大犯罪成本,建立相应的经济处罚条例。目前各地都开始实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如制定“公职人员犯罪,除法律制裁外,其社保养老金充公”之类的条款,将对预防贪污腐化犯罪有积极作用。退休没有保障,生活没有着落,晚年十分凄凉,犯罪代价之大让人怯步,对手握大权且具一定年纪的公职人员将产生影响。
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建设优良的政治生态,肯定能极大地激发和调动各级干部的热情,上下更加的心齐气顺、风正劲足,更有力地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全面提速发展。
1.范增玉,坚持正确用人导向为和谐社会提供人才支持,人民网,2007,05,11
从气象、降水条件看,环渤海地区位于半干旱暖温带,年降雨量为500~700mm,地面蒸发量为1500~2000mm,蒸发量是降水量的3~4倍。降雨量主要集中在7~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0%~70%,常常出现春旱、夏涝和晚秋又旱的自然灾害,土壤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积盐和脱盐的交替过程。从水文、地质条件看,黄河、海河和辽河等16条河流的入海口均在环渤海地区,因而该区域地势多以滨海平原三角洲为主,海拔高程-1~10m之间。土壤受海洋侵蚀现象较重,土壤盐分呈现从内陆向海滨逐渐增强的规律。从土壤、植被类型看,环渤海地区属于湿润-半湿润海水浸渍盐渍区,盐渍过程先于成土过程,是在盐渍淤泥的基础上逐渐成陆发育而成。此外,土壤盐分组成也具有地区差异。在黄河三角洲,土壤以盐土为主,盐分组成主要以Cl-和Na+为主,盐含量为6~30g/kg,盐土占土壤总面积的50%以上;而在辽河下游滨海三角洲的盐渍土中则出现了少量SO42-[2]。黄河三角洲和辽河三角洲滨海地区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植物种类较少,主要以湿生、水生和盐生植物为建群种形成的群落在该区占据主要地位[6-8]。常见的植物群落类型主要有芦苇(Phragmitescommunis)群落、盐地碱蓬(Suaedasalsa)群落、柽柳(Tamarixchinensis)群落、獐毛(Aeluropuslittoralis)群落等。总体来看,由河流冲积形成的三角洲地区土壤的成土历程短,熟化程度低,土壤养分少,但土壤含盐量高,地表蒸发快,极易盐碱化,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同时,该地区人类活动频繁,对生态系统的扰动较大,因而,环渤海地区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
目前,环渤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石油生产、加工基地,胜利、辽河和大港油田的开采时间均超过50年,最年轻的冀东油田开采年限也已达20年。以胜利油田为例,自1961年发现以来,目前拥有油井2万余口,已累计生产原油8亿余吨,主要工作面积达4.4万平方公里。胜利油田在1987年产量突破3000万吨后一直保持了9年,至今原油产量仍然保持在2500万吨以上。冀东油田开发最晚,最初原油产量每年仅有18万吨,而今年产量已达213万吨,累计探明储量17662万吨,该油田目前已步入快速开采期,预计5~10年即可达到千万吨油田的生产规模。石油的勘探与开发涉及面广、涉及点多,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在油井建设过程中,主要涉及到钻井、勘探、管线埋设以及道路建设等地面工程的占地用地问题。每口油井的井台占用的土地面积约为400m2左右,油井位置一般较为分散,油井间以作业路面相连接,油田长期勘探、开发后的结果就是导致原本脆弱的环境更加破碎化。油田作业区污染物累积量逐年加大,环境自净能力越来越弱,生态风险越来越高。
滨海油田区稠油比例高,多采用蒸汽驱原油的开采方式。在锅炉加热和采油运输过程中产生大量废气,然而针对油田伴生气体处理的工艺设备配备不完善,技术工艺不成熟,无法实现对排出气体的完全回收再利用。排放气体中,总烃含量最。BG真人